Blood transfusion

治療概述

血液輸注治療是一種將捐贈者的血液或其成分輸入患者體內的醫療程序,主要用於補充患者因病或意外導致的血液成分不足。該治療能迅速改善組織缺氧、止血或增強免疫功能,常見於外傷大量出血、手術中血漿流失或血液疾病患者。其核心在於恢復患者正常血液功能,避免因血紅蛋白過低或凝血因子缺乏所引發的致命危機。

治療類型與機制

根據患者需求,血液輸注可分為四種主要類型:紅血球懸浮液(補充運氧能力)、血小板濃縮液(促進止血)、冷凍血漿(提供凝血因子)及全血輸注(緊急大量失血時使用)。紅血球中的血紅素可與組織結合,恢復氧氣運送;血小板則修復血管內皮損傷,形成血栓。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與凝血酶共同作用,重建凝血機制。

適應症

主要適用於急性大量出血(如交通事故或子宮破裂)、慢性貧血(如腎性貧血或癌症化療後)、血小板低下引發的出血傾向(如血小板數量低於20,000/μL)及凝血功能障礙(如肝硬化患者)。特殊情況包括器官移植後免疫抑制期、新生兒溶血症或重大手術中預防性輸血。

使用方式與劑量

治療前需進行血型配對與交叉配血測試,確保受贈者與捐贈者血型兼容。治療通常經由靜脈導管緩慢輸注,起始速率控制在40-60滴/分鐘以避免急性反應。劑量依患者體重與失血量計算:紅血球通常每次輸注2-4單位(每單位約250-350mL),血小板則以5-10單位/㎡體表面積為常見劑量。

效益與優點

  • 立即提升血紅蛋白濃度至7-9g/dL,降低器官缺氧風險
  • 血小板輸注可將血小板計數提升至50,000/μL以上,防止內出血
  • 冷凍血漿在肝衰竭患者中可恢復凝血時間至正常範圍

風險與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包括發熱、寒顫或皮膚紅疹,通常經抗組織胺藥物可緩解。嚴重風險包括溶血反應(輸血後1-2小時內血型不配對導致紅血球破壞)、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TRALI),以及感染傳播風險(如肝炎病毒或HIV)。長期風險包含鐵過載(多次輸血後需使用去鐵胺治療)。

注意事項與禁忌症

禁忌症包括對血液成分嚴重過敏史、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及特定血型不合案例。輸血前需確認患者凝血功能指數(如INR值)及腎功能,避免過量輸血導致循環超載。妊娠期女性需特別注意Rh陰性血型的抗體篩查。

與其他治療的相互作用

與抗凝血劑(如華法林)合用時需調整劑量,因輸血可能影響國際標準化比率(INR)測定。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患者需加強病毒篩檢,而接受腎透析患者需監測鉀離子濃度,因庫存血可能含高鉀。

治療效果與證據

根據臨床研究,急性大出血患者輸血後24小時存活率提升40%。針對血小板數量低於10,000/μL的患者,輸注後24小時內出血風險降低65%。然而過度依賴紅血球輸注可能增加血栓栓塞風險,故目前傾向遵循「限制性輸血策略」(Hb<7g/dL時輸注)以平衡效益與風險。

替代方案

紅血球不足可考慮使用紅血球生成素(EPO)或鐵劑治療;血小板低下時可使用IL-11刺激骨髓生成。凝血因數缺乏可改用冷凍血漿代用品(如凝血酶原複合物)。但這些替代方案在急性大量失血或緊急狀況下,仍需以實際血液輸注為首選。

 

好的,我需要為輸血治療的常見問題生成五個問題和答案,用繁體中文並符合用戶的格式要求。首先,要確保問題不重複且涵蓋不同方面,比如治療前的準備、副作用管理、生活上的注意事項、恢復期的護理以及治療的成功率等。 第一個問題可以考慮治療前的準備步驟,例如患者需要做什麼準備。這樣既實用又不涉及基礎定義。接下來,針對可能的副作用,如過敏反應或發熱,詢問如何應對,這樣能提供實際建議。第三個問題可以關於輸血後的生活方式,比如飲食或活動限制,這對患者日常有幫助。第四個問題可以探討治療的長期效果和跟蹤,確保患者了解後續護理。最後,關於輸血的成功率和可能的風險,這能幫助患者了解治療的預後和潛在風險。 需要確保問題使用不同的問句結構,如「如何」、「為什麼」、「什麼時候」等,以增加多樣性。同時,避免使用任何英文術語,保持用詞一致,比如「輸血」而不是其他翻譯。答案要簡明扼要,每段大約兩到四句,提供具體資訊,如提到的血型配對、症狀監測、飲食建議等,並確保資訊準確,基於醫學依據。 最後檢查格式是否正確,問題用包圍,答案用

,並確保沒有編號或標題標籤。確認所有內容都是繁體中文,符合醫療專業用語,並符合使用者的格式要求。

常見問題

輸血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患者在接受輸血前需進行血型鑑定及交叉配血測試,以確保血液類型相容。醫護人員會詳細詢問過敏史、家族遺傳性血液疾病史,並說明可能的風險。患者需簽署同意書,並在輸血前告知當前用藥及健康狀況。

輸血期間發燒或寒顫是正常反應嗎?

輕微發燒或寒顫可能是非溶血性發熱反應,通常發生在輸血後數小時內,多因白血球抗原誘發免疫反應所致。若體溫超過38.5°C或伴隨寒顫、頭痛,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調整輸血速度或使用退燒藥物。

輸血後多久能恢復正常活動?

大多數患者在輸血後24小時內可逐漸恢復輕度活動,但需避免劇烈運動至少48小時。若輸血後出現頭暈、胸痛或腫脹等異常症狀,應延後活動並立即就醫評估。

接受輸血後需注意哪些飲食禁忌?

輸血後建議增加鐵質攝取(如紅肉、深綠葉菜),但避免過量攝入維生素C可能影響鐵吸收的食物。若有肝功能異常,需遵醫囑限制高蛋白飲食;接受血小板輸注者應避免食用活血類中藥或酒精,以防出血風險。

長期需要定期輸血的患者,如何預防鐵過載問題?

長期接受紅血球輸血的患者(如地中海貧血患者)需每3-6個月監測血清鐵蛋白濃度。當鐵蛋白超過1000 ng/mL時,醫師會開具去鐵胺等螯合劑治療,並建議限制含鐵補充劑及紅肉攝取,以降低心臟及肝臟損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