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毛採樣(Chorionic Villus Sampling, CVS)是一種產前診斷技術,用於懷疑有遺傳疾病風險的孕婦。此程序透過抽取胎盤絨毛組織進行基因分析,可於懷孕早期(約第10至13週)檢測染色體異常或遺傳性疾病。CVS提供比傳統血清篩檢更確切的診斷結果,成為高風險孕婦的重要篩查工具。
此技術主要針對唐氏症、愛德華氏症等染色體疾病,以及家族性遺傳病如囊性纖維化或杜興氏肌肉萎縮症。其核心價值在於提供早期診斷資訊,協助家庭進行後續醫療規劃或心理準備。
絨毛採樣分為經頸部(transcervical)與經腹部(transabdominal)兩種方式,均需在超音波引導下進行。醫師會使用細針穿刺子宮壁或通過子宮頸抽取少量絨毛組織,這些組織含有與胎兒相同基因資訊。
取得組織後會進行細胞培養及染色體分析,可檢測染色體數量異常(如三體綜合症)、結構異常或特定基因缺陷。此方法的遺傳學分析準確率高達99%,但需注意組織污染或培養失敗等潛在限制。
主要適用於以下高風險族群:
也適用於確定胎兒性別以診斷性別連鎖疾病(如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或確認染色體微缺失/微複製症候群等結構異常。
手術通常在無痛狀態下進行,全程約15-30分鐘。經頸部途徑需消毒後以導管吸取組織,經腹部途徑則需局部麻醉後穿刺。抽取量約20-30毫克組織,足夠進行基因分析。
手術前需進行超音波定位,並排除子宮異常或胎盤位置問題。術後需觀察2小時,部分孕婦可能出現少量出血,屬正常反應。報告結果通常需1-2週,緊急情況可加急處理。
主要優勢包括:
相較於非侵入性檢測(NIPT),CVS能提供確定性診斷,尤其對染色體結構異常與單基因疾病具有獨特價值。部分案例可結合遺傳諮詢進行家族風險評估。
主要風險包括:
嚴重併發症包括羊水滲漏或胎兒受傷,極少數案例可能導致肢體缺陷(發生率約0.1-0.3%)。高齡孕婦或子宮畸形者風險可能增加,需與醫師詳細討論利弊。
禁忌症包括:
術前需進行子宮頸長度測量與胎盤定位,妊娠週數需介於10-13週間。手術後24小時內避免劇烈運動,若有持續出血或腹痛需立即就醫。
CVS結果可能與後續治療產生關聯:
與其他侵入性檢查相比,CVS與羊膜穿刺的併發症風險相近,但後者適用週數較晚(15-20週)。若同時進行遺傳諮詢,需注意報告解讀的時間差異。
臨床研究顯示,CVS對唐氏症的檢出率達99%,假陽性率低於2%。大型研究追蹤顯示,其診斷準確性優於傳統血清篩檢,但流產風險增加0.5-1%。
最新技術如微陣列比較基因組雜交(aCGH)已整合至CVS分析,能檢測更小的染色體結構異常。歐美多國將其列為高風險孕婦的一線診斷工具。
主要替代方案包括:
NIFT的無創特性使其成為初篩選項,但若需確定診斷或檢測特定遺傳病,CVS仍是不可取代的選擇。醫師會根據孕週與風險等級建議最適合的方案。
。另外,避免任何英文,即使有些醫學名詞可能有專有名詞,但這裡可能不需要。需要檢查每題是否獨特,不重疊,並符合格式要求。最後,答案要簡潔明瞭,資訊準確,符合醫療標準。
進行絨毛採樣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進行檢查前,醫師通常會安排超音波確認胎兒位置及羊水量,並建議受檢者空腹或禁食4至6小時以減少噁心風險。此外,需避免於檢查前進行剧烈運動,並告知醫師是否有出血傾向或子宮異常病史。
絨毛採樣後的出血或腹痛是否正常?如何應對?
輕微出血或下腹不適為常見反應,通常在24至48小時內緩解。若出血量超過衛生棉球每小時1片、持續嚴重腹痛或發燒,應立即就醫。醫師可能建議卧床休息並暫停性行為至少1週。
檢查後多久能恢復日常活動及工作?
大多數受檢者於6至8小時後可緩慢行走,但建議24小時內避免提重物或久站。若工作性質輕度,通常3天後可復原;但需避免劇烈運動至少1週,並遵循醫師針對個人狀況的特定指示。
絨毛採樣與羊膜穿刺的準確性差異為何?
絨毛採樣可於懷孕10至13週進行,早於羊膜穿刺,但染色體異常的假陽性率約1-3%。羊膜穿刺雖準確度達99%,但需在16週後執行。兩者差異在於檢查時機與特定遺傳疾病的檢測範圍,需依胎兒風險評估選擇。
檢查結果異常時,後續追蹤應注意哪些事項?
若結果顯示染色體異常,醫師會安排確認性檢查如羊膜穿刺或非侵入性染色體篩查(NIPT)以驗證結果。同時需監測子宮收縮情況,並評估胎兒發育狀態。遺傳諮詢師會提供遺傳風險詳細解析與後續醫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