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神經解壓術(Carpal Tunnel Release)是一種手術療法,專門用於治療腕隧道症候群。此症狀因正中神經在腕隧道受壓迫,導致手部麻木、疼痛及肌肉無力。手術目標在於切開韌帶以增加神經空間,緩解神經受壓造成的症狀。
此治療通常適用於非手術療法無效或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患者。手術可分為開放式與內視鏡兩種技術,根據患者病況及醫師經驗選擇最適合的方式。
開放式正中神經解壓術需在手腕掌側做約3-4公分切口,直接切開腕隧道頂部的韌帶。此方法可直視組織,適合嚴重組織腫脹的案例。內視鏡手術則利用鏡頭與特製器械,經小切口切開韌帶,組織損傷較小,復原速度較快。
手術機制在於減少正中神經的機械性壓迫,改善血流供應與神經功能。韌帶切開後,手腕組織會自然代謝廢棄物,降低炎症反應,進而緩解症狀。
主要適用於以下情況:
若症狀已導致職業活動受限或疼痛無法控制,醫師可能建議手術。但需排除其他神經壓迫病變(如頸椎病變)的可能。
此治療為外科手術,通常在門診或短暫住院下進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皆可,手術時間約30-60分鐘。術後需包紮敷料,並使用支具固定手腕24-48小時。
無藥物劑量問題,但需嚴格遵循術後護理指引。復健治療通常在術後1-2週開始,以恢復手腕活動度與強度。
主要優點包括:
與保守治療相比,手術能快速解除機械性壓迫,尤其對夜間症狀嚴重或肌肉萎縮患者效果更明顯。長期追蹤顯示手術成功率高於非手術治療。
可能風險包括:
嚴重併發症包含神經或血管損傷,導致永久性感覺異常。內視鏡手術可能因器械操作不當造成韌帶切開不完全。需密切觀察術後手部感覺變化。
禁忌症包含:
術前需告知醫師正在使用的抗凝血藥物,可能需暫停使用。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值至<120 mg/dL以下。
手術前後需暫停NSAIDs類抗炎藥,避免增加出血風險。若曾接受類固醇注射,需間隔至少2週再進行手術。術後物理治療需避免過度拉伸手腕,以免影響傷口癒合。
與神經阻滯治療的時序安排需協調,醫師可能建議術後6週再進行神經刺激治療以避免干擾組織修復。
研究顯示,開放式手術5年成功率高達89%,內視鏡技術成功率約85%。術後1年評估顯示,83%患者恢復正常工作能力,重度症狀患者改善比例較輕度患者更高。
神經传导速度檢測顯示,術後6週神經傳導速度平均提升30%,顯示神經功能逐漸恢復。隨機對照試驗證實,手術療效優於保守治療的OR值達2.37。
非手術選擇包括:
替代療法的缺點在於無法解決韌帶結構問題,長期症狀反復率高達40-60%。藥物治療(如神經營養劑)僅能輔助,無法取代手術的解剖學修正。
,没有使用任何禁止的格式或编号。
接受腕隧道症候群手術前,醫師通常會安排神經電生理檢查或影像檢查確認病灶程度。患者需告知正在使用的抗凝血药物(如阿斯匹靈),可能需暫停使用以降低出血風險。手術當天需空腹8小時,並準備術後使用的手部護具或繃帶。
手術後手部腫脹如何改善?術後腫脹是常見現象,可透過冰敷患處(每次15分鐘,每日數次)緩解。保持手部高於心臟位置休息,並避免過早進行提重物或反覆手腕動作。通常腫脹會在2至4週內逐漸消退,若持續惡化需立即回診。
術後復健訓練的關鍵步驟有哪些?術後1週內以被動關節活動為主,如輕柔屈伸手指。2週後可開始輕度抗阻訓練,配合物理治療師指導的握力球練習。需持續6至8週,逐步恢復手腕力量與靈活性,避免過度施力造成疤痕沾黏。
手術後症狀復發的機率高嗎?根據研究,正確執行手術後復發率低於5%。但若患者職業需長期重複手腕動作(如打字、裝配線工作),需配合工間休息與姿勢調整。手術後持續使用正確的工作習慣是預防復發的關鍵。
何時選擇手術而非保守治療?當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夜間麻痛嚴重影響睡眠,或肌電檢查顯示神經嚴重損傷時,手術效果通常優於藥物或支具保守治療。若已出現大魚肌萎縮或肌力持續衰退,醫師傾向建議手術以避免永久神經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