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切除術(Cholecystectomy)是一種通過移除膽囊以治療膽囊相關疾病的外科手術。主要適用於膽石症、慢性膽囊炎或膽囊機能異常等症狀嚴重的患者,能有效緩解疼痛、預防膽管阻塞及併發症。此手術可分為腹腔鏡與傳統開腹兩種方式,根據患者病情及醫師判斷選擇最適宜的執行模式。
手術的關鍵在於完整移除膽囊,避免殘留組織引發反覆發作。近年來因腹腔鏡技術進步,成為常見的微創手術,術後復原時間大幅縮短,成為治療膽囊疾病的首選方案。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為主要執行方式,醫師會在腹部做3-4個小切口,插入攝影鏡與器械進行操作。器械透過影像引導移除膽囊,並確認膽管結構無損傷。此技術利用高解析度鏡頭與精密器械,減少組織損傷。
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則需在右上腹做約10公分切口,適用於解剖結構複雜、曾接受過腹部手術或腹腔鏡進行困難的患者。兩種方式均需全身麻醉,手術時間約1-2小時,但腹腔鏡方式傷口較小、復原快。
主要適應症包括反覆發作的膽石症、急性或慢性膽囊炎、膽囊息肉超過1公分,以及診斷為膽囊收縮功能異常的患者。當膽石阻塞膽管導致胰臟炎或黃疸時,手術為緊急治療的必要選擇。
特殊情況如懷疑膽囊惡性腫瘤時,手術同時可進行組織切片檢查,以確認病變程度。年長患者若合併嚴重併發症(如急性化膿性膽囊炎),需立即接受手術以避免穿孔或敗血症。
此為外科手術,無藥物劑量問題。手術流程包含全身麻醉後建立腹腔鏡通道,確認膽囊三角結構後分離組織,使用能量設備結紮血管與膽管後切除膽囊。開腹手術則需直接分離組織並結紮血管。
術後需住院1-3天,腹腔鏡患者通常隔日即可飲食,而開腹手術需觀察3-5天。復原期間需避免劇烈運動,並按醫師指示逐步恢復正常活動。
相較於藥物治療,手術能即時解決阻塞問題,避免膽汁蓄積導致癌變風險。腹腔鏡方式的美容效果佳,疤痕幾乎不可見。
可能併發症包括:
嚴重風險包含腹腔內出血或吻合口滲漏,發生率約1-2%。少數患者可能出现「後膽囊症候群」,表現為持續性上腹痛,可能因手術後消化功能調整所需。
術前需進行腹部超音波、肝功能檢查及凝血功能評估。禁忌症包含未控制的敗血症、嚴重心肺疾病或腹腔內廣泛沾黏無法進行腹腔鏡手術者。
妊娠中晚期患者需權衡風險,糖尿病或血液疾病患者需調整藥物使用。術後需密切觀察有無發燒、劇烈腹痛等異常症狀。
手術前後可能需暫停抗凝血藥物,如阿斯匹靈或warfarin。術後需配合低脂飲食,可能需短期使用止痛藥或抗生素。
與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ERCP)不同,本手術直接移除病變器官,但若合併膽管結石可能需先進行ERCP取石。藥物溶石療法僅適用少數患者,效果不如手術確切。
根據多項臨床研究,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成功率高達98%,術後90天內併發症率低於5%。長期追蹤顯示膽石復發率幾乎為零,患者滿意度調查顯示85%以上患者症狀完全緩解。
與保守治療相比,手術可降低70%再次就醫率,且能避免膽囊癌變風險(年發生率約0.1-0.3%)。美國外科醫學會指引推薦此手術為膽石症合併症狀的標準治療。
藥物治療如熊去氧膽酸(UDCA)可溶解特定類型膽固醇結石,但需6-18個月才能見效,且僅適用少數患者。體外震波碎石術(ESWL)可能導致結石移位阻塞膽管。
觀察等待策略僅適用無症狀結石患者,但需定期追蹤。當症狀惡化或出現併發症時,手術仍是唯一有效根治方法。
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前,患者通常需進行肝功能檢查、腹部超音波及血液檢查。手術前8小時需禁食禁水,並遵醫囑停用可能影響凝血的藥物(如阿斯匹靈)。手術當天需攜帶病歷資料,並安排家人陪同返家,因麻醉後可能暫時影響判斷力。
術後腹痛或不適如何緩解?哪些症狀需立即就醫?輕微腹痛或肩頸酸痛為正常現象,可按醫師指示服用止痛藥。若出現嚴重腹痛、發燒超過38.5°C、嘔吐不止或切口紅腫化膿,應立即就醫,可能是感染或內出血等併發症徵兆。
手術後飲食需注意哪些原則?多久能恢復正常飲食?術後初期建議採低脂、高纖飲食,避免油膩、辛辣食物,分次少量進食以減輕腸胃負擔。通常2至4週後可逐漸恢復正常飲食,但需持續避免高脂肪攝取,以降低膽管發炎風險。
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的復原期差異為何?腹腔鏡手術創傷小,住院時間約1至3天,2至4週可回復日常活動;開腹手術因切口較大,住院約5至7天,復原期可能延長至6週。醫師會根據膽囊發炎程度或解剖結構異常選擇合適方式。
手術後胆囊雖被移除,但仍有右上腹不適感,可能原因及解決方法?部分患者可能因術後腸胃蠕動異常或神經敏感而感到不適,通常數週內會改善。若症狀持續,需回診檢查是否併發膽管損傷或殘餘結石。醫師可能建議進一步做腹部超音波或內視鏡檢查確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