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球計數(Complete Blood Count, CBC)是一項基礎血液學檢查,用於評估血液中各類血球的數量與形態。此檢查能快速提供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的相關數據,幫助醫師判讀患者的整體血液狀態。
主要應用在疾病篩檢、健康檢查或追蹤治療成效。例如可協助診斷貧血、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或監測化療對骨髓的影響,是臨床診斷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此檢查屬於非侵入性實驗室診斷程序,透過抽取靜脈血後利用自動化儀器分析。儀器會測量紅血球數量(RBC)、血紅蛋白濃度(Hb)、血小板容積(PLT)等10餘項指標。
各指標變化可反映不同生理或病理狀態,例如白血球數值升高可能提示感染,而血小板減少則可能影響凝血功能。醫師會結合臨床症狀與其他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讀。
常見適用情形包括:
也常作為健康體檢的基礎項目,協助早期發現潛在血液疾病。例如血小板異常可能提示骨髓疾病,而異常形態學變化可能提示白血病前驅症狀。
檢查方式為靜脈抽血,通常需要5-10cc血液。患者需在檢查前8小時禁食,並告知醫師正在使用的藥物(如抗凝血劑可能影響結果)。
結果報告通常在24小時內完成,包含22項以上指標。特殊情況下可能需進行手動染色檢查以確認異常細胞形態。
主要優點包括:
早期發現血液異常可大幅改善治療時效,例如早期貧血診斷可避免嚴重虛弱,異常白血球數值可指引感染或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進一步檢查。
檢查本身風險極低,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括:
嚴重併發症極為罕見,但凝血功能異常患者需特別注意出血風險,檢查前應告知醫師相關病史。
進行檢查前需注意:
禁忌症包含:對抗凝血劑過敏、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需由專業護理人員操作,以降低併發症風險。
檢查本身不會與其他治療產生直接交互作用,但某些藥物可能影響結果:
患者需主動告知正在使用的藥物清單,醫師會在報告解讀時予以考量。
根據多國大型研究,CBC對貧血診斷的敏感度達90%以上,白血球異常值對感染或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篩檢具有高度臨床價值。
WHO將其列為基礎健康篩檢項目,全球急診與門診常規使用。指標組合分析可提升疾病診斷準確性,例如RBC+Hb+MCV三項指標可區分不同類型貧血。
在特殊情況下可能選擇:
但完整CBC能提供更全面資訊,通常為第一線選擇。僅在患者對抗凝血劑成分過敏時,才考慮改用其他採血方式。
,並確保格式正確,沒有標題或編號。
接受全代謝組合檢查前是否需要特別準備?
檢查前通常需空腹8至12小時,以確保血糖、血脂等指標的準確性。建議檢查前一晚避免高脂或高糖飲食,並告知醫師正在使用的藥物,因部分藥物可能影響檢查結果。
全代謝組合檢查結果異常時,醫師會如何處理?
若發現肝腎功能、電解質或血糖異常,醫師會根據異常程度安排追蹤檢查或調整用藥。嚴重異常案例可能需要進一步的影像檢查或轉介專科,例如腎功能異常可能需腎臟科評估。
長期慢性病患者需定期檢查全代謝組合的頻率是多久?
頻率依病情而定,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每3-6個月檢查血糖及腎功能,高血壓患者則需每半年評估腎功能與電解質。病情不穩定時,醫師可能增加檢查次數以監測治療反應。
全代謝組合檢查結果受哪些日常因素影響?
飲食(如高蛋白餐)、近期運動、壓力、藥物(如利尿劑)及補充劑(如維他命B群)均可能干擾檢查結果。為減少誤差,建議檢查前保持平日飲食習慣,並於抽血前靜坐10-15分鐘。
全代謝組合檢查與一般血液檢查的主要差異為何?
全代謝組合專注於評估肝腎功能、電解質平衡及血糖等代謝相關指標,而一般血液檢查多針對血球數目或感染指標。兩者常併用以全面評估患者整體健康狀態,例如手術前評估需同時進行兩項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