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掃瞄(Bone Scan)是一種核醫學檢查技術,透過注射放射性同位素示蹤劑,結合特殊攝影機掃描全身骨骼系統。主要目的是偵測骨骼的代謝異常,用於早期發現骨折、腫瘤轉移、感染或發炎等病變。此檢查能提供比X光更敏銳的病灶定位,尤其對微小病變或隱藏性損傷有獨特優勢。
在臨床應用上,骨骼掃瞄常被用於癌症患者追蹤骨轉移、運動傷害的精準診斷,以及慢性骨骼疼痛的病因分析。其無侵入性特質使其成為多科別醫師評估骨骼健康的常見工具。
骨骼掃瞄主要分為「全身骨掃瞄」和「三時相骨掃瞄」兩大類型。前者針對全身骨骼進行廣泛掃描,後者則分階段追蹤示蹤劑在骨骼的動態代謝過程。檢查時,患者需先接受放射性同位素(如锝-99m)的靜脈注射。
示蹤劑會與骨骼代謝活躍的區域結合,攝影機根據γ射線訊號生成影像。正常骨骼組織代謝平穩,而病變部位因成骨細胞活躍會顯現「熱區」或「冷區」。這種代謝顯影原理使骨骼掃瞄能偵測到尚未造成結構破壞的早期病變。
適用於評估骨質疏鬆性骨折、Paget病等代謝性骨骼疾病,也能用於人工關節置換前的骨整合評估。在骨轉移確診後,可協助評估治療反應與病程變化。
檢查流程分為注射階段與掃描階段:
特殊病例可調整注射劑量,如兒童患者按體重計算。重複檢查間隔需至少1週,以讓示蹤劑完全代謝。
與其他影像技術相比,其在骨轉移診斷的準確率達90%以上。三時相掃瞄能區分感染與腫瘤,提供病灶性質鑑別診斷資訊。
注射部位可能出現局部紅腫或搔癢,發生率低於1%。接受放射性物質的理論風險包括:
極少數患者可能因過敏反應需預防性用藥,但過敏性休克案例極為罕見。檢查後建議多喝水加速代謝。
檢查前需告知醫師懷孕可能、過敏史及正在使用的藥物。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因高血糖可能影響代謝顯影結果。
與其他影像檢查的關聯:
檢查前後24小時內避免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因其會影響代謝顯影結果。放射性示蹤劑與其他藥物無藥理交互作用。
在骨轉移診斷中,骨骼掃瞄對原發腫瘤患者骨轉移的敏感度達95%,尤其對多發性病灶的偵測優於X光。2019年系統評估顯示,其在骨髓炎診斷的特異性達87%。
研究證實,骨骼掃瞄在骨折遲發性診斷(如應力性骨折)的準確度比常規X光高40%。三時相掃瞄在鑑別感染與腫瘤的準確度達90%以上。
替代檢查包含:
若患者有放射線暴露疑慮,可選擇MRI或超音波檢查。但對代謝異常的偵測,骨骼掃瞄仍具不可取代性。
。没有编号,问题之间不重叠。可能需要先列出几个问题草稿,再调整顺序和内容,确保符合所有要求。
檢查前一般無需禁食,但需提前告知醫師正在使用的藥物(如含鈣補充劑或利尿劑),因部分藥物可能影響顯像結果。若需注射顯影劑,醫護人員會說明特殊注意事項。
骨掃描後會有輻射殘留嗎?日常活動是否受限?檢查使用的放射性顯影劑會在24至48小時內自然排出體外,建議檢查後多喝水加速代謝。日常活動如上班、運動通常不受影響,但哺乳婦女需暫停餵乳約12小時,以避免嬰兒接觸微量輻射。
骨掃描結果異常是否代表一定有癌症轉移?異常結果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骨質疏鬆、骨折修復或炎症反應,並非全部為惡性病變。醫師會結合臨床症狀、其他檢查(如MRI或活檢)進行綜合判讀,以確定具體病因。
接受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的患者能否進行骨掃描?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患者仍可進行骨掃描,但需提前告知治療時間與藥物種類。部分化療可能影響骨髓活性,醫師會根據治療階段調整判讀標準,確保結果準確性。
骨掃描後多久能取得報告?結果異常需立即治療嗎?報告通常需2至3個工作天由放射科醫師分析後完成。是否需要立即治療取決於異常程度與臨床症狀,部分良性病變可能只需定期追蹤,嚴重病變則可能需進一步診斷或手術,需與主治醫師討論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