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鏡檢查是一種內視鏡技術,利用可彎曲的光學儀器(支氣管鏡)進入呼吸道,直接觀察氣管、支氣管及肺部結構。主要用途包含診斷異常病變、收集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分析,以及執行治療程序如移除異物或擴張狹窄的氣道。此檢查能提供即時影像與組織檢體,是呼吸系統疾病診斷與介入治療的重要工具。
支氣管鏡分為「診斷性支氣管鏡」與「治療性支氣管鏡」兩類。診斷性檢查透過高解析攝影鏡頭,結合組織切片或刷取取得細胞樣本,用以判斷感染、腫瘤或發炎程度。治療性支氣管鏡則結合特殊器械,例如使用激光燒灼阻塞組織、放置支架擴張狹窄氣道,或以吸引方式清除痰栓。
常見適應症包括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肺部陰影或結節、反覆肺炎、疑似肺癌確診與分期,以及氣道阻塞導致呼吸困難的患者。此外,當痰液檢查無法明確病因時,支氣管鏡可直接取得深層組織樣本,適用於結核病、肺真菌感染等疑難病例。
患者需先接受局部麻醉噴霧或全身麻醉,醫師將直徑約5-10毫米的支氣管鏡經鼻腔或口腔插入,沿氣管逐步深入。全程由監控儀器追蹤生命徵象,必要時會進行肺泡灌洗或活組織采樣。檢查時間依複雜度而異,基礎診斷約15-30分鐘,複雜治療可能需1-2小時。
其非侵入性特性大幅降低併發症風險,患者術後疼痛感較小,尤其對早期肺癌患者能提供關鍵診斷資訊,提升治療時效。
常見短期反應包含喉嚨痛、咳嗽或輕微出血,多於24-48小時內緩解。嚴重併發症包括氣胸(發生率約0.5-2%)、嚴重出血或麻醉過敏反應。極少數患者可能因支氣管痙攣導致呼吸困難,需立即進行氣管插管處理。
禁忌症包含嚴重凝血功能異常、未控制的氣胸或主動脈瘤、嚴重心肺衰竭患者。進行檢查前需禁食4-6小時,心肺功能不佳者需先評估麻醉風險。檢查後應避免立即進食熱食,24小時內不可操作重型機械以防麻醉後遺症。
與全身麻醉藥物合併使用時,需注意與抗凝血劑(如warfarin)的出血風險增加。若患者正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需調整藥物濃度以避免感染併發症。與CT或PET-CT影像檢查相比,支氣管鏡能直接取得組織樣本,提供更確切的診斷依據。
根據國際呼吸醫學研究,支氣管鏡在肺癌診斷的準確率高達90%以上,肺泡灌洗對肺部感染的病原體檢出率比傳統痰培養提升30-50%。治療性支氣管鏡移除阻塞物可立即改善通氣功能,肺功能測試顯示第一秒鐘用力呼氣量(FEV1)平均提升15-20%。
若患者無法承受麻醉,可考慮胸部高解析CT掃描或正子造影(PET-CT)進行非侵入性評估。但這些方法無法取得組織樣本;若需治療性操作,開胸手術或支氣管擴張術可能是替代選擇,但創傷與恢復時間較長。
。避免任何編號或標點錯誤,並確保所有內容都是繁體中文,不包含英文。
檢查後短暫的喉嚨乾澀或輕微咳嗽屬於常見反應,通常因鏡頭通過聲帶或局部麻醉藥劑引起的刺激所致。建議檢查後2小時內避免進食固體食物,可含服無糖喉糖或溫水緩衝,若症狀超過48小時未改善,應立即聯繫醫療人員。
進行支氣管鏡檢查前是否需要調整正在服用的抗凝血藥物?是的,若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血藥(如阿斯匹靈、Warfarin等),需提前提前48小時與醫師溝通是否暫停或調整劑量,以降低檢查中出血風險。具體方案需根據患者凝血功能及疾病嚴重程度由醫師評估決定。
支氣管鏡檢查後是否需要住院觀察?絕大多數患者檢查後可當日返家,但需由家人陪同並於2小時內禁食禁飲以防嗆咳。若檢查中進行組織切片或止血等複雜程序,或患者有嚴重心肺疾病,醫師可能要求觀察4-6小時再出院,並根據情況決定是否留院。
檢查後多久能恢復正常運動或飛機行程?一般建議檢查後24小時內避免劇烈運動及高空飛行(如搭機),因氣壓變化可能影響呼吸道。若檢查過程順利且無併發症,多數患者48小時後可逐漸恢復日常活動,但應避免劇烈咳嗽動作。
支氣管鏡活檢的準確性如何?是否存在未取到病變組織的風險?活檢準確性約80-90%,取樣位置與次數會根據病灶特性調整。若病變組織位於狹窄支氣管深處或範圍較小,可能需要多次採樣。醫師會結合影像學與病理結果交叉驗證,必要時建議追蹤檢查以提高診斷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