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傷治療的主要目標在於緩解疼痛、預防感染、促進組織修復,並減少後遺症。治療方式依燒傷深度與面積而定,輕度燒傷可透過局部護理改善,深度或特殊部位燒傷則需結合藥物、手術等複合式治療。治療流程通常包含緊急處理、清創、抗感染、康復修復等階段,最終目標是恢復皮膚功能與外觀。
醫師會根據燒傷分類(I度、II度、III度)與受傷部位(如臉部、關節)制定個人化方案。嚴重燒傷可能需住院治療,並監測患者體溫、血壓與水鹽平衡,避免併發症如敗血症或器官衰竭。
1. 冷療:以低溫(4-10°C)衝洗或冷敷,可中止熱能對組織的持續損傷,縮小傷口範圍。2. 清創術:移除壞死組織與異物,促進新細胞生長。3. 藥物治療:抗生素藥膏抑制細菌,生長因子刺激皮膚再生。4. 手術治療:皮膚移植或擴張器修復深度燒傷,恢復功能與外觀。
生理性機制方面,藥物透過抗炎與促癒作用加速修復,手術則重建組織結構。近年發展的生物敷料能模擬皮膚屏障,協助減少水分流失與感染風險。
適用於各類型熱力、化學或電擊燒傷,尤其深度燒傷(II度以上)或面積超過體表10%的患者。特殊部位如臉部、呼吸道或關節周圍的燒傷必須立即治療,以避免功能障礙。併發氣體栓塞或電燒傷導致內臟損傷時,需結合多科治療。
亦適用於慢性潰瘍或放射性皮膚損傷。但需區分熱傷害與自體免疫性皮膚炎,避免誤診。若燒傷後出現水泡破裂、高燒或呼吸困難,視為緊急適應症需立即就醫。
局部藥物治療通常每日2-3次塗抹,如銀磺胺藥膏需覆蓋傷口後包紮。手術治療如皮膚移植需在傷口清創後48-72小時進行,植皮面積依損傷程度而定。静脉注射抗生素劑量依體重計算,成人每日劑量通常為10-20mg/kg。
物理治療如壓力衣需每天穿戴18小時以上,持續6-12個月以預防瘢痕增生。不同治療方式需配合進行,例如嚴重燒傷先執行清創與抗感染,再進行手術修復。
生物敷料能維持傷口濕潤環境,促進上皮細胞移行。整合性治療可降低瘢痕形成機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針對性藥物可避免廣泛使用抗生素導致的耐藥性問題。
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如抗生素藥膏引起的蕁麻疹),嚴重者可能需停藥。手術治療風險包括皮膚移植後的排斥反應或感染。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可能導致皮膚萎縮或毛細血管擴張。
關鍵風險警示: 錯誤處理可能導致組織壞死擴散,冷療時間過長(超過20分鐘)可能造成凍傷。深層燒傷患者接受手術後,若護理不足可能引發深層組織感染。
禁忌症包括對治療藥物成分過敏、凝血功能異常患者避免侵入性手術。糖尿病或免疫缺陷患者需調整藥物劑量。禁忌使用冰塊直接接觸皮膚,可能引發凍傷或組織壞死。
治療期間需避免自行挑破水泡或使用偏方,以免破壞新生組織。燒傷後3個月內應避免日曬,防止色素沉澱與瘢痕惡化。
同時使用類固醇與抗生素可能增加感染風險,需監測血糖與免疫功能。物理治療如雷射療法需與藥物治療間隔至少4小時。植皮手術前後需暫停抗凝血劑,以防出血併發症。
中醫藥物如活血化瘀藥材可能影響傷口癒合,需與西醫治療方案協調使用。電燒傷患者若合併神經損傷,需配合神經修復治療。
臨床研究顯示,結合清創與抗生素治療可將感染率從45%降至15%以下。皮膚移植術後1年瘢痕滿意度達78%,關節活動度恢復率高達92%。新型生長因子凝膠可縮短癒合時間至7-10天,優於傳統敷料的2-3週。
系統性回顧研究證實,及時冷療可減少組織損傷範圍達30%,而壓力衣治療能降低瘢痕增生機率60%。但治療成效與就醫時間點高度相關,黃金治療期為傷後8小時內。
傳統草藥敷料(如黃柏、蜂蜜製劑)在某些地區仍被使用,但可能增加感染風險。新型負壓傷口治療(VAC療法)可促進肉芽組織生長,但需每日更換裝置。自體皮膚培養移植技術正在發展,但尚未普及。
嚴重燒傷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敗血症或器官衰竭,替代方案需在醫師評估後選擇。非侵入性雷射療法可改善瘢痕,但效果較傳統手術較緩慢。
。標題要用
不一定需要立即停用,但需密切觀察症狀。若紅腫或搔癢持續超過24小時,或伴隨化膿、發熱,應立即聯繫醫療人員評估是否為感染跡象。醫師可能調整藥膏類型或建議短期使用抗組織胺緩解不適。
接受燒傷植皮手術後,日常活動中應如何避免影響皮膚移植部位?手術後2至3週內應避免劇烈運動或對移植部位施加壓力,如提重物或過度彎腰。建議穿著鬆軟衣物減少摩擦,並遵從醫囑定期回診,以監測皮膚接合情況。若移植區有異常腫脹或疼痛,應立即通報醫療團隊。
燒傷後的疤痕增生期,日常可使用哪些非藥物方法減輕凸起疤痕的 Appearance?可透過 Silicone gel sheet(矽膠片)持續貼敷6至12個月,或每日塗抹含維生素E的疤痕修復霜。此外,傷口完全癒合後,可輕柔進行傷口周邊按摩(避开未癒合區域),並避免長期暴露於陽光以減少色素沉著。
接受燒傷治療期間,飲食上應特別加強哪些營養素以促進癒合?優先攝取高蛋白食物(如魚類、豆製品)及維生素C(如柑橘類、奇異果),以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同時增加鋅含量高的食物(如南瓜子、牡蠣)可加速組織修復。避免過量攝取辛辣或高糖飲食,以免延遲癒合過程。
深度燒傷患者在康復階段,如何判斷是否需要追加物理治療或職能治療?若燒傷導致關節活動度受限、肌力衰弱,或日常生活動作(如抓握物品)明顯困難,建議與醫師討論轉介物理治療。一般建議在傷口初步癒合後(約4至6週)開始輕度復健,以預防長期僵硬或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