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勞症候群(CFS)管理方案旨在改善患者長期疲勞、認知功能障礙及生理不適。治療目標為緩解症狀、恢復日常功能並預防症狀惡化。常見治療方式包含藥物療法、認知行為療法(CBT)、體能恢復訓練及營養調整等。
治療需根據患者年齡、症狀嚴重度及共病情況制定個人化方案。多數方案需6-12週起效,並需定期評估療效及調整策略。
藥物治療:使用抗抑鬱劑(如SSRI類藥物)調節神經傳導物質,或使用免疫調節劑改善發炎反應。例如,低劑量安密西林可減輕肌肉酸痛。
認知行為療法(CBT):透過心理諮商調整患者對疲勞的認知模式,協助建立漸進式活動計畫。治療師會分析患者作息模式,並制定每日活動量目標。
藥物治療需遵從以下原則:
多模式治療可提升60-70%患者的生活品質,研究顯示:
非侵入性療法降低副作用風險,適合長期管理。多數患者在6個月內可恢復70%日常活動能力。
藥物治療可能導致:
嚴重反應:0.5%患者可能出現藥物過敏或血糖異常,需立即停藥並就醫。
禁忌症包含:
治療前需排除甲狀腺功能低下、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潛在病因,治療期間禁止自行調整藥物劑量。
與止痛藥合併使用時需注意:
接受化療的患者需調整體能訓練強度,並在腫瘤科醫師監督下進行。
2020年Cochrane回顧顯示:
生物反饋治療在68%患者中改善自律神경功能,但對嚴重病例效果有限。
非傳統療法包含:
草藥治療需謹慎使用,部分補充劑(如黃耆)可能影響免疫系統功能。
中醫治療慢性疲勞常結合針灸、中藥及食療,與西醫的營養補充或壓力管理形成協同效應。醫師會根據患者体质評估,制定個別化方案,例如搭配西醫的 vitamins 維生素補充,以調節代謝與免疫功能,需嚴格遵循醫師指示執行。
使用中藥治療時,如何應對可能的副作用?中藥治療慢性疲勞的副作用通常較輕微,但個別可能出現口乾、胃腸不適。建議初次用藥時從低劑量開始,並固定用藥時間(如飯後)。若出現嚴重不適,應立即停藥並通報醫師,不可自行調整劑量。
進行緩和性運動對緩解慢性疲勞有什麼具體建議?建議進行緩和性運動如散步、太極或瑜伽,每次20-30分鐘,每周3-4次,避免大量耗能活動。運動後需搭配深呼吸或冥想,以促進气血循環,運動強度以不感到喘氣為原則,需根據當日體力彈性調整。
治療期間的飲食調理需注意哪些禁忌?應避免生冷、油膩及加工食品,如冷飲、炸物及含防腐劑食品,因其可能加重脾虛症狀。建議採用少食多餐方式,增加深色蔬菜與全穀類攝取,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如黃耆、當歸等食補材料,避免自行進補。
治療後的追蹤與復發預防應如何規劃?治療後每3-6個月需進行體力評估與症狀追蹤,建議使用「疲勞日記」紀錄每日能量起伏。復發預防需維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並定期接受中醫師的脈診與舌診評估,必要時調整藥方或增加針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