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擴張術是一種外科手術,旨在增加膀胱容量並改善其儲尿功能。此手術主要針對因神經損傷或先天異常導致膀胱容量不足的患者,例如脊髓損傷或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手術通過將腸道組織或人工材料植入膀胱壁,使膀胱能儲存更多尿液,從而減少尿失禁並降低上尿路受損風險。
此治療的核心在於恢復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因尿液逆流對腎臟造成永久性損害。手術後需配合長期追蹤,包括尿液殘餘量測量及腎功能檢查,以確保治療效果。
根據組織來源不同,膀胱擴張術可分為「腸段膀胱成形術」與「人工材料植入術」。腸段術式常使用回腸或乙狀結腸,因其組織柔軟且再生能力佳;人工材料則多使用特殊生物相容性材質,直接貼附於膀胱表面。手術中會將組織或材料縫合至膀胱壁,使膀胱腔體擴大,延長尿液儲存時間。
手術機制在於增加膀胱容量至300-500c.c.以上,同時降低膀胱內壓。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同時進行括約肌切開術,以進一步改善排尿阻塞問題。手術後膀胱功能恢復需要3-6個月,期間需定期接受尿流動力學檢查。
主要適用於以下病患:
此手術也適用於先天性膀胱發育不全或因外傷導致的膀胱瘢痕收縮。但需評估患者全身狀況,如心肺功能及代謝控制,以降低手術風險。
手術通常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需住院5-7天。腸段移植術需取約10-15公分腸段,經縫合與膀胱接合;人工材料術則直接置入膀胱腔內。手術時間約3-5小時,視組織來源及併發症處理複雜度而定。
術後需放置導尿管2-4週,待組織愈合後開始間歇導尿訓練。患者需學習自我導尿技巧,並遵從排尿日記紀錄。術後第一年需每3個月追蹤一次,之後每半年追蹤。
主要優點包括:
與傳統長期導尿相比,此手術可減少泌尿道感染機率,並改善患者心理狀態。長期追蹤顯示,70-80%患者在術後5年仍維持良好膀胱功能。
主要風險包括:
長期併發症可能包括膀胱石形成、尿酸鹼平衡異常,或因腸段吸收功能導致電解質紊亂。約5-10%患者可能需要二次手術修正。
禁忌症包含:
手術前需完成尿道鏡檢查與尿流動力學分析。糖尿病患者需將血糖控制在HbA1c<8%以下,否則可能延後手術。
術後需避免使用抗凝血劑(如warfarin)至少2週。正在接受放射線治療或化療的患者,需與腫瘤科醫師調整治療時程。使用α-阻斷劑或膀胱平滑肌鬆弛劑的患者,需在術前2週停用。
與其他泌尿道手術(如尿道成形術)需安排在膀胱擴張術之後進行,以避免組織愈合干擾。術後需配合物理治療師進行骨盆底肌訓練。
隨機對照試驗顯示,腸段移植術在5年成功率達75%,人工材料術則為65%。在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中,手術後日間尿失禁次數平均減少60-80%。
長期追蹤研究指出,接受此手術的患者腎功能惡化率比未治療組降低40%。但需注意,使用腸段可能導致尿液pH值改變,需定期監測尿液化驗。
替代方案包括:
非手術方案的優點在於無創傷,但長期控制效果較差。選擇時需綜合評估患者年齡、神經損傷程度及生活品質需求。
手術前建議進行詳細的泌尿系統檢查,包括尿流動力學測試及影像檢查,以評估膀胱功能狀態。患者需與醫師討論目前用藥清單,調整可能影響手術的藥物(如抗凝血劑)。此外,手術前3天開始清潔腸道,並遵循醫囑進行肠道準備,以降低手術中感染風險。
術後如何管理可能出現的尿失禁問題?部分患者在手術後初期可能出現暫時性尿失禁,醫師通常會建議進行骨盆底肌訓練,每日練習收縮肌肉30次,分3組執行。若情況持續,可能需使用間質性電刺激或穿戴防漏護具。定期追蹤時應如實報告排尿狀況,醫師會根據進展調整治療方案。
術後飲食和日常活動需注意哪些特殊事項?手術後首週應避免提舉重物及劇烈運動,以減少縫合處張力。飲食方面需增加高纖維食物(如全穀類、蔬菜)並保持每日1.5-2公升水分攝取,但需避免過量咖啡因或辛辣食物,以防刺激膀胱。排便困難時,醫師可能開具軟便劑以避免用力解便。
術後追蹤檢查的頻率和主要項目是什麼?術後首年需每3至6個月進行膀胱超音波或尿流率檢查,評估膀胱容量及排尿功能。醫師會根據恢復情況調整追蹤間隔,通常2至3年後可延長至每年一次。長期追蹤需定期測量血鉀濃度,因腸段代膀胱可能影響電解質平衡。
手術後的長期生活品質是否能恢復正常?約80-90%的患者在適應術後排尿模式後,可恢復日常活動。部分患者可能需配合間歇導尿或調整飲食時間,但大多數人能維持穩定生活品質。關鍵在於遵循醫師指示執行排尿訓練,並定期追蹤膀胱功能變化,避免併發症影響長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