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iatric banding or removal

治療概述

胃束帶手術是一種以減輕嚴重肥胖患者體重為主要目的的外科治療方式。此手術透過在胃的上部置入可調節的硅膠束帶,形成小容量的胃袋,延緩食物通過並增加飽足感。主要適用對象為BMI超過35且伴隨代謝疾病的患者,或經長期非手術治療無效者。手術可逆性高,必要時可移除束帶,因此成為中度肥胖患者的常見選擇。

治療類型與機制

胃束帶分為不可調節與可調節兩種類型,現代多使用可充氣式硅膠束帶。手術以腹腔鏡進行,將束帶縫合於胃的上1/3處,形成約50-100毫升的胃囊。束帶內的氣泡室可經由皮下注射口調整壓力,控制胃袋出口的大小。其減重機轉在於縮小食量、延長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時間,並透過迷走神經刺激減少飢餓感。

與胃繞道手術不同,此治療不改變消化道結構,主要依賴行為改變配合生理限制達成減重。術後需配合營養師指導,逐步建立適應新食量的飲食模式。

適應症

主要適用對象為BMI≥35且有代謝症候群(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或BMI≥40的原發性肥胖患者。需符合嚴格條件:已嘗試過6個月以上非手術治療仍無效、無藥物成癮或心理障礙、能理解術後需長期追蹤。特殊案例如伴随關節損傷或睡眠呼吸中止症者亦可考慮。

使用方式與劑量

手術通常以腹腔鏡執行,需住院1-3天。術後每2-4週需調整束帶壓力,由醫師使用Hb1c針筒注入或抽出 saline solution。調整次數依個人進食反應而定,一般術後6-12個月內需進行3-5次壓力調整。患者需配合每日分6-8餐攝取,每餐不超過150-200大卡的飲食計畫。

效益與優點

  • 可逆性高,束帶可於必要時完整移除
  • 相較胃切除手術,併發症風險較低
  • 平均可達成目標體重60-70%的減重效果

此治療對血糖控制有顯著改善,70%的糖尿病患者在術後1年內可減少用藥。其微創特性使術後復原時間短,約2週可恢復輕度工作。

風險與副作用

立即風險包含麻醉併發症、內出血或腹腔感染。長期可能出現束帶滑脫、食道擴張或束帶周圍組織炎。約15-20%患者會出現食道阻塞症狀,需緊急調整壓力或移除。其他常見副作用包括:

  • 術後初期嘔吐頻繁
  • 維生素B12或鐵質缺乏
  • 束帶皮下注射部位感染

注意事項與禁忌症

禁忌症包括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異常或無法配合飲食規律者。術後需嚴格遵守:

  • 每3個月回診追蹤胃鏡檢查
  • 避免攝取高糖飲料與過大塊食物
  • 定期進行肝功能與營養指標檢測

懷孕期間需主動告知醫師,可能需暫時調低束帶壓力。曾有束帶感染病史者需延長抗生素預防處置。

與其他治療的相互作用

與藥物治療的交互作用較少,但服用NSAIDs類止痛藥可能增加胃潰瘍風險。與胃分流手術相比,此治療不影響營養吸收,但減重速度較慢。若同時進行糖尿病藥物治療,需在術後6個月內重新評估用藥劑量。

治療效果與證據

長效研究顯示,患者在術後2年平均減去過重體重的40-50%。國際代謝手術聯盟(IFSO)建議此治療對BMI 35-40患者有明顯效益,5年內約85%患者能維持體重下降效果。但約15%患者因併發症或效果不佳需進行束帶移除或轉換手術。

替代方案

替代手術包括 Roux-en-Y胃繞道手術、袖狀胃切除術,或非手術選擇如胃氣球置入。藥物治療方面,GLP-1受體促效劑(如Liraglutide)可作為術前準備或術後維持方案。行為療法結合體適能訓練,可提升手術治療的長期成功率。

 

好的,我需要為「腹帶調整術或移除」的治療方法生成五個常見問題及答案,並符合使用者的格式和內容要求。首先,我得確保問題不重複,且每題都探討不同的面向。 首先,治療前的準備步驟是患者可能想知道的,所以第一題可以問「調整或移除腹帶前需要做哪些準備?」接下來是術後恢復,可能提問「術後恢復期間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飲食原則?」然後,關於併發症的管理,可以問「若術後出現胃食道逆流,應如何應對?」再考慮治療的成功率,第四題可以是「腹帶調整或移除的治療成功率大約是多少?」最後,長期追蹤的問題,例如「治療後需要多久回診一次?」這樣五個問題就涵蓋了準備、飲食、併發症、成功率和追蹤等不同方面,確保資訊全面且不重複。 接下來要確保答案詳細且符合臨床指南。例如,關於準備步驟,需要提到檢查、禁食時間和醫師諮詢。術後飲食建議要分階段,從流質開始,逐漸進階。胃食道逆流的處理可能需要藥物和飲食調整。成功率則要引用研究數據,並說明個人差異。追蹤頻率則根據恢復階段而定,初期較頻繁,後期減少。 另外,必須使用繁體中文,避免任何英文,並使用正確的醫療用語。檢查問題是否重複,並確保每題都提供新資訊,不觸及主文內容。最後,確認格式正確,問題用包裝,答案用

,並以

常見問題

開頭。這樣就能符合所有要求了。

常見問題

調整或移除腹帶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患者需接受全身健康檢查,包括心臟功能與肝腎功能評估。手術前需禁食8小時,並詳細告知醫師正在使用的藥物,尤其是抗凝血劑。手術當天需由家屬陪同,並签署知情同意書以確認了解可能風險。

術後恢復期間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飲食原則?

手術後首週以低纖維液體飲食為主,如米漿或蔬菜汁,避免氣泡飲料與堅硬食物。第二週可逐漸加入軟質食物,但仍需細嚼慢嚥。醫師通常會建議分6-8次少量進食,以避免胃脹或嘔吐。

若術後出現胃食道逆流,應如何應對?

可調整腹帶的充氣壓力值,並配合抬高床頭15-20公分以降低逆流機率。短期可使用H2受體阻斷劑或質子泵抑制劑,但需避免長期依賴。建議避免睡前2小時進食,並減少咖啡因與油膩食物攝取。

腹帶調整或移除的治療成功率大約是多少?

根據臨床研究,約70-80%患者在術後1年可達成過重體重指數(BMI)下降25%以上的目標。成功率與患者是否配合飲食管理及運動計畫密切相關,未遵循指導者可能僅有40-50%的減重效果。

治療後需要多久回診一次?

術後首3個月需每4-6週回診調整腹帶壓力,之後每3個月追蹤一次。若出現劇烈腹痛或無法排便等異常症狀,應立即就醫。長期追蹤需持續至少2年,以評估營養狀態與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