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s)是一類用於治療精神疾病的核心藥物,主要作用在調節大腦中的多巴胺與血清素系統。其核心療效在於緩解幻覺、妄想、思維紊亂等精神病性症狀,常見於精神分裂症、雙極性障礙等疾病。此類藥物可分為第一代傳統抗精神病藥(Typical Antipsychotics)與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Atypical Antipsychotics),兩者在作用機轉與副作用譜上存在差異。
治療目標不僅包含急性症狀的控制,更強調長期病程的穩定化。醫師會根據患者年齡、症狀嚴重度及病史,選擇最適合的藥物種類與劑量,並定期評估療效與副作用,以調整用藥策略。
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如氟哌啶醇、氯丙嗪)主要透過阻斷大腦中的多巴胺D2受體來發揮效果,但較容易引起運動障礙等副作用。第二代藥物(如奧氮平、利培酮)則兼顧多巴胺與血清素受體,不僅能改善陽性症狀,對陰性症狀與情感症狀也有助益,且長期依從性較佳。
部分新興藥物如帕利哌酮、阿立哌唑,進一步改進了受體結合特性,降低代謝異常風險。藥物作用機轉的差異,決定了不同藥物在治療特定症狀時的優勢與潛在風險。
主要用途包括:
在特定情況下,如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侵入性思維,或酒精戒斷引起的幻覺,醫師也可能酌情使用。需注意適應症需嚴格遵循藥政核准範圍,避免超適應症使用。
給藥途徑以口服錠劑為主,急診情況可使用肌內注射劑型(如氟哌啶醇注射劑)。起始劑量通常從低劑量開始,每3-7天逐步調升至治療劑量,以降低急性副作用風險。成年人常用劑量範圍因藥物而異,例如奧氮平起始劑量為5-10毫克/日,而氯丙嗪可能需要200-1000毫克/日。
治療週期需視病情調整,急性期治療通常為數週至數個月,維持治療可能需長期使用。兒童與老年人需特別調整劑量,並密切監測代謝指標與神經系統反應。
主要療效包括:
常見副作用包括:
嚴重風險:長期使用可能導致遲發性運動失調(Tardive Dyskinesia),且第二代藥物與心肌症候群風險相關。高劑量使用第一代藥物時,需嚴密監測QT間期延長等心電圖異常。
禁忌症包括:
妊娠期使用需權衡母體與胎兒風險,哺乳期建議避免使用。治療初期需監測白血球數目,避免粒細胞缺乏症等血液學異常。
與抗膽鹼能藥物(如抗暈動藥)合用會加劇口乾、尿滯留等副作用。與第一代抗精神病藥合用時,β阻斷劑可能誘發低血壓。與抗凝血劑華法林合用可能增強抗凝效應,需監測INR值。
與抗抑郁藥物合用需注意5-HT綜合徵風險,與鎮靜類藥物(如苯二氮䓬)合用時需調整劑量,避免過度鎮靜。
大型隨機對照試驗顯示,80-90%患者在6-8週治療後,陽性與陰性症狀量表(PANSS)評分可改善30-50%。第二代藥物在雙極性障礙治療中,對混合型發作的躁狂症狀控制效果優於傳統藥物。
長期追蹤研究指出,規律用藥可降低50%以上之再住院率,但需配合心理社會支持措施。治療反應存在個體差異,約15-20%患者對所有抗精神病藥物無反應,需考慮其他治療策略。
非藥物治療包括:
在特定情況下,非典型抗憂鬱藥物或抗焦慮藥物可作為輔助治療,但需在精神科醫師監督下使用。新型PDE10抑制劑與NMDA受體拮抗劑等新興藥物,正逐步成為特定族群的選擇。
,並以
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期間若出現嗜睡或動機減退,應如何應對?
這些是常見的藥物副作用,建議首先與主治醫師溝通調整劑量或換藥。日常可透過規律運動(如每天散步15分鐘)提升體力,並設定小目標逐步恢復社交活動。若影響日常生活,醫師可能建議搭配認知行為療法或物理治療。
開始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後,通常需要多久才能感受到症狀改善?
急性症狀如幻覺或妄想可能在2-4週內緩解,但完整療效通常需6-8週才能顯現。治療初期建議每日記錄症狀變化,並每2週與醫師評估進展。若4週後無改善,醫師可能調整治療方案。
治療期間能否同時服用其他處方藥或中藥?
絕對需要先諮詢醫師!某些抗組織胺藥、血壓藥或中藥成分(如聖約翰草)可能與抗精神病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停用或新增任何藥物前,應進行藥物交互作用檢核,並安排血液濃度監測以確保安全。
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應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風險?
建議每3-6個月進行血糖、血脂及體脂肪率檢查。日常需維持低糖飲食,每日攝取纖維質至少25克,並配合有氧運動(如游泳、慢跑)每周150分鐘以上。醫師可能依情況開具ω-3脂肪酸或代謝調節藥物輔助控制。
完成急性期治療後,自行停藥會有什麼風險?
突然停藥可能引發症狀反彈(如幻覺復發)或藥物戒斷症狀(如手抖、焦慮)。應遵循「緩慢減藥原則」,通常需6-12週漸進式減量,並同步接受心理社會支持。醫師會根據復發史、病程長短制定個人化停藥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