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成形術與支架置放是一種用於治療血管阻塞的介入性心臟手術。該治療主要針對動脈硬化導致的狹窄或阻塞,透過導管技術將金屬支架置入血管,以恢復血流並減少心肌梗塞風險。此手術通常在心導管室進行,結合影像引導技術確保精準操作。
其核心目的是解除冠狀動脈、頸動脈或周邊動脈的阻塞,改善組織供氧。與傳統開胸手術相比,此非開刀方式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成為當前心血管疾病的一線治療選擇。
血管成形術分為普通球囊擴張成形術與支架置放兩大類。支架置放又可分為:
支架的金屬結構永久留在血管內,支撐血管壁並維持管腔開放。藥物洗脫支架透過緩釋抗腫瘤壞死因子(TNF)類藥物,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兩年內再狹窄率可降至5-10%。
主要適用於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冠狀動脈疾病,當阻塞比例超過70%時建議執行。亦用於頸動脈狹窄(阻塞率>60%)預防中風,或周邊動脈疾病導致間歇性跛行的患者。
對藥物治療無效的血管阻塞,或血管解剖結構適合經皮介入治療的病患,皆是此手術的適應對象。但需評估患者整體狀況,如腎功能與出血風險。
手術以局部麻醉進行,患者保持清醒。導管經由腹股溝或手部動脈穿刺,經血管路徑抵達病變部位。球囊充氣擴張狹窄處後置入支架,通常單次手術放置1-3個支架,根據阻塞長度調整數量。
手術時間約30分鐘至2小時,住院觀察1-3天。術後需服用雙磷酸鹽類抗凝血劑6-12個月,並定期接受血管攝影或血管超音波追蹤。
主要優點包括:
對糖尿病患者或複雜病變(如分叉狹窄)的治療效果亦有顯著改善,成為多數心臟中心的標準治療方案。
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包括:
緊急注意事項:術後若出現胸痛、穿刺部位劇痛或下肢無脈,應立即就醫。抗凝血藥使用過量可能導致內出血,需定期監測血小板功能。
術前需停用抗凝血劑(如warfarin)3-5天,並接受全血球數、腎功能與血管攝影檢查。禁忌症包括:
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因高血糖會增加支架內血栓風險。術後3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防止血管內支架移位。
與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普拉格雷)合併使用時,需調整劑量以避免出血風險。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患者需告知醫師,因造影劑可能影響腎功能。
與口服抗凝血劑(如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s)合併使用時,需監測INR值。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需評估血小板計數,防止手術中出血併發症。
臨床研究顯示,藥物洗脫支架可使1年內再狹窄率從30%降至5-10%。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90分鐘內執行手術,心肌保存率可提升30%。
隨訪數據顯示,支架置放後5年主要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純球囊成形術降低40%。最新世代的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在2-3年後會被組織吸收,但長期數據仍在觀察中。
替代選擇包括:
CABG手術適用糖尿病合併三支血管病變患者,但需開胸且恢復時間較長。藥物治療適用低風險或無法接受侵入性治療的患者,但再狹窄率較高。
標籤,並排除任何英文,確保完全繁體中文。
術後出現腿部腫脹或壓痛是正常現象嗎?應如何處理?
手術後穿刺部位輕微腫脹或壓痛多屬正常反應,通常數天內會緩解。建議患者遵循醫囑保持平躺休息,穿刺肢體避免彎曲,並定期冰敷(每次15-20分鐘)。若疼痛持續超過48小時或出現紅腫、發熱,應立即通報醫療團隊評估是否併發血腫或感染。
置入支架後是否需要調整日常飲食或運動習慣?
建議術後採低鹽低脂飲食以維持血壓血脂穩定,避免高油膩食物誘發動脈再狹窄。運動方面,穿刺處完全癒合後(約1-2週)可逐漸恢復輕度運動,但需避免提舉重物或劇烈扭轉上半身至少1個月,以防止血管傷口移位。
支架置放後需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的風險與必要性是什麼?
患者需持續服用雙效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與普拉格雷)至少6-12個月,以預防支架內血栓形成。雖然可能增加出血風險,但研究顯示合併用藥可使血栓率降低70%以上。醫師會根據個人凝血功能與併發症史,評估藥物劑量與停藥時間點。
何時需要接受血管影像追蹤檢查?檢查間隔時間如何決定?
一般建議術後6至12個月進行血管造影或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追蹤,評估支架擴張情況與周邊血管狀況。若患者有糖尿病、高血脂或支架置放後即時擴張不完全等高風險因素,追蹤間隔可能縮短至3-6個月。具體時程需由主治醫師根據個體化病況制定。
若未來需要接受其他手術或牙科治療,需注意哪些事項?
接受其他侵入性治療前必須告知醫護人員曾置放血管支架,尤其是需全身麻醉或牙科手術,因抗凝血藥物可能增加出血風險。醫師可能建議手術前暫停抗血小板藥物,但須在心臟科與外科醫師共同評估後,制定短期停藥與替代抗凝方案,以平衡血栓與出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