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PAP(雙水平正壓呼吸器)是一種無創性呼吸輔助療法,主要用於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此療法透過面罩在患者呼吸週期中提供不同壓力,協助保持上呼吸道暢通,避免因肌肉放鬆導致氣道塌陷。與傳統CPAP(單一壓力)不同,BiPAP能根據吸氣與呼氣需求調整壓力,提升患者舒適度,尤其適用於症狀複雜或CPAP不適應的患者。
BiPAP的核心目標在改善血氧飽和度、減少呼吸暫停次數,並恢復正常睡眠結構。它常被用於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混合型呼吸中止,或伴隨心肺疾病的患者。治療需由醫師根據個體狀況設定壓力參數,並配合生活型態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
BiPAP屬非侵入性通氣技術,透過機器產生兩種壓力:吸氣時提供較高的「吸氣正壓(IPAP)」以擴張氣道,呼氣時則降低至「呼氣正壓(EPAP)」,減輕呼氣阻力。這種雙相壓力調節能有效應對睡眠時肌肉放鬆導致的氣道塌陷,尤其對胸壁僵硬或呼吸肌力不足的患者有顯著幫助。
機器會根據患者呼吸頻率自動調整壓力,部分高階機型更可偵測呼吸中止事件並即時反應。治療需配合密合良好的面罩,確保氣體流動效率,避免漏氣影響療效。
此療法也適用於術後短期通氣支援,或需要高壓力設定但無法耐受單一壓力的患者。醫師會根據多週期睡眠檢查(Polysomnography)結果判斷是否適合使用。
BiPAP使用時需在就寢時佩戴面罩,機器會依設定值在吸氣與呼氣階段提供壓力。初始壓力通常由醫師根據病情設定,例如IPAP 10-20 cmH₂O,EPAP 4-8 cmH₂O,後續視療效調整。患者需每天使用至少7小時才能獲得顯著改善。
操作前需接受專業訓練,包括面罩選擇、清潔維護及故障應對。部分裝置具備濕化功能,可減少口乾等不適。長期使用需每3-6個月重新評估設定值,並定期到醫療機構檢查設備狀態。
BiPAP的主要優勢在於雙相壓力設計,能減少單一高壓力造成的不適,提升使用順從性。與CPAP相比,它能更精準應對複雜呼吸模式,尤其對伴隨高碳酸血症的患者,可改善肺泡通氣量。臨床研究顯示,約80%患者使用後AHI(呼吸中止指數)可降低50%以上。
其他好處包括:
可能的短期副作用包括:
嚴重風險包括:若壓力設置過高可能導致氣胸,或長期使用造成呼吸肌肉萎縮。部分患者可能因面罩不適應而中斷治療,需定期追蹤調整治療參數。使用期間若出現胸痛、頭暈或血氧急劇下降,應立即停用並就醫。
使用時需注意:
禁忌症包含:顱顏結構異常導致無法密合面罩、嚴重肺大泡或氣胸風險患者、無法自主移除裝置的意識障礙者。胸壁外傷或嚴重氣道阻塞患者也應避免使用。
BiPAP需與其他醫療處置協同使用,例如與氧氣療法結合時需調整壓力參數避免過度通氣。與安眠藥或肌肉放鬆劑合併使用可能加重呼吸抑制,需由醫師評估劑量。同時接受正壓通氣與氣管插管的重症患者,需嚴格監測呼吸肌肉協調性。
在藥物治療方面,使用BiPAP時應避免自行調整鎮定劑或鎮咳藥,這些藥物可能影響呼吸驅動。若患者同時接受口腔矯正器或外科手術後的復健,需調整壓力參數以適應解剖結構變化。
多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BiPAP可使中重度OSA患者的AHI指數平均降低70%以上,並改善日間嗜睡與心血管代謝指標。對伴隨COPD的患者,BiPAP能提升血氧飽和度至95%以上,降低住院率。
長期追蹤研究指出,規律使用BiPAP可降低心衰竭患者因低血氧引發的急性發作次數。但療效與患者順從性高度相關,需每日使用超過4小時才能顯著改善症狀。個體反應可能因解剖結構差異而不同,需定期調整設定值。
若BiPAP不適用,可考慮:
生活型態調整如減重、避免仰臥睡姿或戒菸,可與上述療法結合使用。選擇替代方案需根據患者症狀嚴重度、解剖異常類型及個人耐受性綜合評估。
可先檢查面罩是否貼合,調整頭帶鬆緊度或更換密封墊。若問題持續,建議與醫療團隊聯繫,可能需要重新評估面罩型號或壓力設定。日常使用後應清潔面罩,防止異物阻塞通氣口。
BiPAP治療期間,患者是否需要調整睡姿?建議以側臥姿勢睡眠以減少呼吸道阻塞風險,但BiPAP可適應多種睡姿。若仰臥時症狀加劇,醫師可能調高此姿勢下的壓力值,或建議使用專用睡姿輔助工具。
長時間使用BiPAP會對皮膚造成長期影響嗎?正確使用下通常不會,但長期接觸面罩部位可能出現壓痕或皮膚敏感。建議定期更換不同型號面罩、使用防敏材質,並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嚴重不適應立即停用並就醫。
BiPAP治療的初期可能有哪些不適感?部分患者初期可能感到鼻腔乾燥、頭暈或頭痛,通常在1-2週適應期後緩解。若症狀持續,醫師可能調整壓力參數或建議使用濕化器,改善通氣舒適度。
患者在使用BiPAP期間可以出差或旅行嗎?可以,但需攜帶備用電源、面罩配件及醫師開具的使用說明文件。出發前應確認機場或住宿地電壓規格,並提前與目的地醫療機構取得聯繫,確保緊急狀況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