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s)是一類用於治療以思覺失調、妄想、幻覺為主要症狀的精神疾病藥物。其核心功能在調節腦內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以緩解精神病性症狀。此類藥物常見於治療精神分裂症、雙極性疾患躁症期,以及重度憂鬱症伴隨精神病性症狀等狀況。
治療目標不僅在控制急性症狀,更重視長期使用以預防症狀反覆發作。醫師會根據患者症狀嚴重度、年齡、身體狀況等,選擇合適藥物種類及劑量,並定期追蹤治療反應與副作用。
抗精神病藥物主要分為第一代抗精神病藥(典型抗精神病藥)與第二代抗精神病藥(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第一代藥物主要作用於多巴胺D2受體阻斷,而第二代藥物則結合多巴胺與血清素受體調節,可能降低某些運動障礙風險。
新型藥物可能加入5-HT2A受體拮抗作用,以平衡副作用與療效,但需注意不同藥物的風險效益比。
主要適應症包括:
在特定情況下,也可能用於治療自閉症患者的嚴重行為問題,或作為治療焦慮症的輔助藥物。但需嚴格遵循藥政核准適應症範圍。
口服藥物通常每日1-2次服用,長效注射劑型則每2-4週施打一次。初始劑量會根據年齡、肝腎功能調整,例如老年人需降低20-30%起始劑量。
治療初期需密切觀察症狀改善與副作用出現情形,劑量可能需經2-4週逐步調整至治療劑量。自行停藥或減量可能導致症狀反彈,必須在醫師監控下調整。
主要療效包含:
長效注射劑型可提升患者服藥遵從性,降低因漏服藥導致的症狀反覆。部分藥物對雙極性疾患的躁狂症狀有快速緩解效果。
常見副作用包括:
嚴重副作用需立即就醫: 神經阻斷劑恶性症候群(高燒、肌肉僵硬)、QT間隔延長導致心律不整、 tardive dyskinesia(不自主抽動)等長期運動障礙。
禁忌症包含:
使用期間需定期監測:
與抗癲癇藥物合併使用可能增加鎮靜作用,與β阻斷劑共用可能誘發低血壓。與抗凝血劑華法林合併使用可能增強抗凝效果。
與抗膽鹼能藥物(如某些止瀉藥)合併使用,可能加重口乾、尿滯留等副作用。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時需密切監測心電圖QT間隔。
臨床試驗顯示,第二代藥物對急性精神分裂症陽性症狀緩解率約60-70%,而第一代藥物在控制幻覺妄想的療效相近,但運動障礙風險較高。雙極性疾患躁狂期治療中,奧氮平與喹硫平等被證實可縮短住院時間。
長期追蹤研究指出,規律使用可降低50-60%症狀反覆率。但藥物依從性低的患者,療效會明顯下降。
非藥物治療包含:
在特定情況下,抗焦慮藥物或抗憂鬱藥物可能作為輔助治療,但無法取代抗精神病藥物的主療效。
標籤。
開始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前,患者需要做哪些準備或檢查?
在開始治療前,醫師通常會安排血液檢查、心電圖及肝功能測試,以評估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此外,醫師會詳細詢問過往病史與用藥紀錄,特別是是否有心臟疾病或代謝問題,這些資訊有助於選擇最適合的藥物種類與劑量。
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如何有效管理此副作用?
體重增加是常見副作用,建議患者配合醫師監控體重與血脂指數,並制定低糖低脂飲食計畫。適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可改善代謝,但需避免激烈運動後立即服藥,以免影響藥物吸收。必要時醫師可能調整藥物種類或搭配代謝症候群治療方案。
治療期間能否同時使用其他處方藥或中藥?
抗精神病藥物與某些藥物(如抗抑鬱劑、降壓藥)可能產生交互作用,使用前必須告知醫師所有正在使用的藥物,包括中藥及非處方藥。部分中藥成分可能影響肝臟代謝酶,導致藥物濃度異常,因此需經專業評估後才能合併使用。
急性發作後,藥物治療通常需要持續多久才能見效?
藥物起效時間因人而異,急性症狀(如幻覺、妄想)可能在2至4週內緩解,但完整治療週期通常需持續數個月至數年。醫師會根據症狀穩定度與社會功能恢復情況,逐步調整劑量,患者不可自行停藥以免誘發反彈現象。
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如何預防遲發性運動障礙?
遲發性運動障礙與長期使用多巴胺拮抗劑相關,預防關鍵在定期接受動作功能評估。醫師可能選擇低劑量或第二代藥物以降低風險,患者應避免突然停藥,並維持規律的肌耐力訓練。若出現不自主肢體抽動,應立即通報醫療團隊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