呋塞米(Furosemide)是一種強效利尿劑,主要用於治療體液滞留所引起的水腫症狀。此藥物能阻斷腎臟中的鈉離子再吸收,加速尿液排出,從而降低血液容量與血壓。臨床上常見的應用包括心臟衰竭、肝硬化腹水、腎臟疾病導致的水腫,以及高血壓的輔助治療。
呋塞米通過增加尿液中鈉、鉀與氯的排泄,能有效改善組織間液積聚的症狀。其作用起效快速,通常在30分鐘至2小時內顯現效果,因此在急診情況下常被用作第一線治療藥物。然而,使用時需密切監測電解質平衡與腎功能,以避免副作用的發生。
此藥物的學名為「呋塞米」,國際通用名稱為Furosemide。常見的商標名稱包括:速尿劑(Lasix)、呋塞米注射液等。不同製造商可能有其他商品名,但學名與藥理作用一致。患者在開藥時應確認藥品成分,避免重複使用不同品牌的呋塞米。
學名藥與原廠藥在療效與安全性上無差異,但劑量形式(如片劑、注射劑)可能因製造商而異。使用前應仔細閱讀藥袋標籤,並遵從醫師指示。
呋塞米屬「袢利尿劑」(Loop Diuretic)類,作用於腎臟腎小管的髓袢升支,抑制鈉離子與氯離子的再吸收。此分類的藥物與噻嗪類利尿劑不同,其作用部位更深,因此利尿效果更強烈且快速。袢利尿劑通常用於其他類型利尿劑效果不佳的嚴重水腫患者。
藥物分類決定了其療效與副作用的特性。袢利尿劑因作用強烈,可能導致血容量過度減少,因此需謹慎調整劑量。此分類的藥物在治療急性肺水腫或腦水腫時具有關鍵地位,但長期使用時需監測電解質與腎功能。
呋塞米的主要適應症包括:
在特定情況下,也可用於預防或治療高鈣血症,或作為某些手術前的準備藥物。
醫師可能根據患者病情調整用藥方式。例如,嚴重水腫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接受靜脈注射,而慢性心衰竭患者則可能長期口服給藥。使用前醫師會評估患者的心腎功能,以避免加重基礎疾病。
輕微副作用包括:
這些症狀通常與血容量減少或電解質流失有關,多數在劑量調整後會改善。
嚴重副作用需立即就醫:
若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或意識混亂,應立即尋求緊急醫療協助。
禁忌症與高風險群:
妊娠與哺乳期: FDA將呋塞米歸類為C級,動物實驗顯示有風險,但人類缺乏足夠研究。懷孕中後期使用可能增加胎兒腎功能不全風險,僅在必要時使用。哺乳期婦女服用後,藥物可能通過乳汁,需評估利弊後決定是否停哺乳。
與下列藥物合併使用可能增強副作用:
與耳毒性藥物(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合併使用時,可能加劇聽神經損傷風險。服用利尿劑期間應避免自行服用含鉀補充劑,除非經醫師評估後指示。中草藥如芻蔾子可能加強利尿效果,使用前應告知醫師所有正在使用的補充劑。
劑量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而定:
服用時間建議:
若遺漏口服劑量:
切勿為彌補遺漏而加倍劑量,可能導致脫水或電解質紊亂。
若漏服靜脈注射劑量,應立即聯絡醫療團隊安排補注。住院患者通常由護理人員監控給藥時間,門診患者應設定提醒並妥善存放藥品以避免遺漏。
過量服用可能導致:
若懷疑過量,應立即就醫,可能需要静脉補液或電解質替代療法。
中毒症狀包括極度口渴、肌無力、意識混亂或抽搐。在送醫前可先嘗試飲用含電解質的飲料緩解輕微症狀,但不可自行服用其他藥物中和。
服用呋塞米時,如何判斷利尿效果是否足夠?
呋塞米的利尿效果可透過尿量與體重變化初步評估。一般而言,服用後2-4小時內尿量明顯增加,且體重在連續使用3-7天後穩定下降,代表藥效可能達標。若持續無尿量變化或水腫未改善,應立即告知醫師調整劑量,但不可自行增加藥量以避免電解質失衡。
長期使用呋塞米可能導致哪些電解質紊亂?如何預防?
長期使用可能引發低血鉀、低血鈉及低血 magnesium等問題,可能導致肌肉無力、心律不整等症狀。建議定期抽血檢查電解質,並遵医囑補充鉀片或調整飲食(如多吃香蕉、菠菜)。避免自行服用含鉀補充劑,需由醫師評估後給與安全劑量。
服用呋塞米期間,若需進行手術或檢查,應提前做哪些準備?
手術或侵入性檢查前應告知醫護人員正在使用利尿劑,因術前禁食可能增加脫水與低血壓風險。醫師可能調整用藥時間或補充水分,避免術中血容量不足。若需進行腎功能檢查,可能需暫停用藥或調整劑量,以確保檢查結果準確性。
呋塞米可能與哪些常見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與抗生素(如氨基糖苷類)合用可能加重耳毒性,增加聽力損傷風險;與降壓藥(如ACEI)可能過度降低血壓;與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抗炎藥)可能減弱利尿效果。使用期間不可自行合用中藥利尿成分(如蒲公英根),需向醫師完整說明所有正在使用的藥物。
服用呋塞米的患者,日常活動中應避免哪些行為?
應避免長時間泡熱水澡或劇烈運動,因高溫可能加速水分流失,增加立位性低血壓或暈眩風險。起床時建議採「30秒起床法」(坐30秒再站起),以預防血壓驟降。若出現頭暈、眼前發黑,應立即坐下並抬高下肢,並記錄症狀時間與頻率向醫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