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lofenac

藥物概述

雙氯芬酸(Diclofenac)是一種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主要用於緩解疼痛、消炎及退燒。該藥物透過抑制體內的環氧合酶(COX)來減少發炎介質的生成,進而緩解關節炎、肌肉疼痛或組織損傷引起的不適。

其臨床應用包括急性疼痛管理(如術後疼痛、牙痛)及慢性炎症疾病(如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此藥可經口服用藥或局部塗抹,劑型包含膠囊、片劑、貼劑及注射劑,具備快速起效及廣泛適用性的特點。

品牌名稱與學名

雙氯芬酸的學名為「雙氯芬酸鈉」或「雙氯芬酸鈣」,常見之品牌名稱包含:

不同劑型可能有不同商品名稱,但活性成分均為雙氯芬酸。患者應確認藥品標籤上的學名與醫師處方是否相符。

藥物分類

雙氯芬酸歸類於「非類固醇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與布洛芬、.ibuprofen同屬一類。此類藥物透過選擇性或非選擇性抑制環氧合酶(COX-1及COX-2)來阻礙前列腺素的合成,達到消炎、止痛及退燒效果。

與類固醇不同,雙氯芬酸不抑制免疫系統,但可能增加胃腸道及心血管風險,因此需謹遵醫囑使用。

適應症

此藥物主要用於以下症狀與疾病:

在特定情況下,局部塗抹劑型可專注治療局部疼痛(如肌腱炎),減少全身性副作用。醫師可能依患者病史調整使用劑型與劑量。

常見副作用

輕微副作用包含:

嚴重副作用需立即就醫:

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聯繫醫療人員。

警告與注意事項

禁忌症包含:

美國FDA黑框警告指出,長期使用可能增加心臟病發作與中風風險,65歲以上患者或有心血管病史者需特別注意。懷孕初期及中期須經醫師評估後使用,哺乳期間可能需暫停授乳。

藥物交互作用

與以下藥物合併使用時可能增加風險:

同時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可能降低雙氯芬酸療效。某些草本補充劑(如銀杏、人參)亦可能增強出血風險,使用前應告知醫師所有正在使用的藥物。

劑量與服用方法

口服劑型通常建議劑量為每次25-50毫克,每日2-3次,最大單日劑量不可超過150毫克。貼劑型每24小時更換一次,避免過量吸收。餐後服用可減少胃腸道不適。

醫師會根據年齡、肝腎功能及基礎疾病調整劑量。勿自行增加劑量或延長使用時間,連續使用超過10天應重新評估病情。局部塗抹劑型不可超過建議覆蓋面積,以免吸收過量。

遺漏劑量處理方法

若遺漏劑量且距離下次服藥時間超過4小時,應立即補服;若時間接近則跳過遺漏劑量,恢復正常排程。切勿為彌補漏服而雙倍服用,以免中毒。

若長期遺漏服藥導致疼痛惡化,應立即聯絡醫師而非自行調整劑量。慢性病患者需建立用藥提醒系統(如藥盒或手機提醒)以避免遺漏。

過量處理方法

過量服用可能導致嚴重副作用,症狀包含:

若懷疑藥物過量,應立即就醫並攜帶藥瓶供醫療人員參考。急救措施可能包含洗胃、活性炭吸附或血液透析,不可自行誘吐以免加重傷害。

 

常見問題

服用雙氯芬酸時,如何降低胃腸道不適的風險?

建議在進食或餐後服用藥物,以減少胃黏膜刺激。若出現胃灼熱、嘔吐或黑便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長期使用者可諮詢醫師是否需合併胃黏膜保護劑。

使用雙氯芬酸期間可以同時服用抗凝血藥物嗎?

與華法林等抗凝血藥物併用時,可能增加出血風險。醫師會根據患者凝血功能調整劑量,並建議定期監測凝血時間(如INR值)。若需短期止痛,應告知醫師正在使用的抗凝血藥物種類。

服用雙氯芬酸期間飲酒會有什麼影響?

酒精可能加劇藥物對胃黏膜的損傷,增加胃潰瘍或出血風險。治療期間建議完全避免飲酒,尤其在急性發炎或疼痛發作期,應嚴格遵循禁酒指示。

為什麼長期使用雙氯芬酸可能引起水腫或血壓上升?

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可能導致水腎素-醛固酮系統活化,引發水腫、血壓升高或充血性心衰竭惡化。高血壓患者使用前需經醫師評估,並定期監測血壓變化。

雙氯芬酸的貼劑與口服錠劑在使用上有哪些差異?

貼劑局部吸收可降低全身性副作用,適合輕度關節炎患者,但可能引發皮膚過敏或刺激。口服劑型止痛效果較強,但需注意肝腎功能監測。年長者或合併慢性病患者,應根據醫師建議選擇劑型及劑量。

IconIcon

Ask Par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