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chicine(可療風寧)是一種具有抗炎作用的化學物質,主要用於治療急性痛風發作及家族性地中海熱等炎癥相關疾病。此藥物透過抑制中性白血球的遷移及微管蛋白聚合,能有效緩解關節紅腫熱痛等症狀。其歷史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現代醫學則證實其對自體免疫反應的調節效果,成為特定疾病的一線治療藥物。
藥理作用方面,Colchicine能阻斷發炎物質的釋放,並減少結締組織的異常代謝。在痛風治療中,它能快速降低尿酸鹽結晶誘發的急性炎症;對家族性地中海熱患者,則用於預防周期性發作的腹痛及關節炎。臨床應用時需嚴格遵循劑量規範,因其安全療效範圍較窄,過量易引發嚴重副作用。
此藥物的學名為Colchicine,常見品牌名稱包括:
不同劑型包含片劑與口服懸浮液,需依醫師處方選擇適合劑型。部分國家亦有仿單藥品,但需確認藥品監督機關的認可狀態。
品牌藥與學名藥的主要差異在於製造商及附加成分,但活性成分均為colchicine。患者切勿自行更換藥品種類,應由醫師評估後調整用藥計畫,避免因劑量誤差導致療效或副作用的波動。
Colchicine歸類為抗炎藥物及自體免疫調節劑。其作用機轉與類固醇不同,主要針對細胞移動及細胞骨架結構進行調控。過去曾廣泛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與Behçet's症候群等慢性發炎疾病,現今多限於特定適應症以降低風險。
藥物分類亦包含「發作控制藥物」,特別在家族性地中海熱的長期管理中扮演關鍵角色。此分類特點在於需長期規律使用以預防發作,而非僅用於急性期治療,這與止痛藥或降尿酸藥物的用途有明確區分。
主要適應症包含:
對符合條件的患者,可顯著降低發作頻率及嚴重程度。部分國家批准用於Behçet's症候群的黏膜潰瘍治療,但需嚴格評估風險效益。
使用前醫師會進行完整病史評估,例如痛風患者需合併使用降尿酸藥物,而家族性地中海熱患者需定期監測血液指標。不適用於慢性痛風或非炎癥性關節疼痛,需與醫師確認適應症是否符合。
輕微副作用包含:
這些症狀通常發生在劑量過高時,減量或分次服用可緩解。約20-30%患者會出現胃腸道不適,需在用藥期間觀察症狀變化。
嚴重副作用包括:
若出現血便、持續嘔吐或黃疸等症狀,需立即停藥並就醫。長期使用患者應每3-6個月進行血液及肝功能檢查。
禁忌症包含:
此藥物有明確的黑箱警告,指出高劑量可能導致致命性腸胃道出血或骨髓抑制,需嚴格遵循處方劑量。
懷孕分類為FDA Category C,僅在確實必要時使用。哺乳期婦女應避免使用,因藥物可能經乳汁影響嬰兒。65歲以上患者代謝速率較慢,通常需減半劑量以降低毒性風險。
與下列藥物合併使用會增加毒性風險:
這些藥物會抑制P-glycoprotein運載蛋白,導致colchicine在體內濃度過高。
同時使用NSAIDs可能增加胃腸道出血風險,需在醫師監控下調整劑量。某些草本補充劑(如魚油高劑量)也可能增強抗凝血效應,患者應主動告知醫師所有正在使用的藥品及營養補充劑。
急性痛風發作時:
需於發作初期(24小時內)使用方能有效阻斷炎癥。
家族性地中海熱預防用:
需持續服用至症狀完全控制後至少6個月,不可自行停藥以免誘發反跳現象。
若遺漏急性期劑量:
嚴禁為補足劑量而加倍服用,可能誘發嚴重胃腸道反應。
預防性用藥遺漏時:
建議設定藥物提醒,並隨身攜帶用藥清單以利醫護人員參考。
急性過量的典型症狀包括:
此為醫療急症,需立即就醫並進行胃洗凈或活性炭吸附治療。
急救措施包含:
患者應將藥物存放在兒童無法取得處,並遠離過期藥品以避免誤食。
服用秋水仙素時應如何配合飲食?飯前或飯後服用較佳?
建議在用餐時或餐後立即服用秋水仙素,以降低胃腸道不適的風險。若出現腹瀉或噁心等副作用,可請醫師調整劑量或改用緩釋劑型,以提高耐受性。
長期使用秋水仙素可能對肝腎功能造成何種影響?需定期檢查哪些項目?
長期使用可能增加肝臟代謝負擔,建議每3-6個月進行肝功能檢查。若劑量較高或合併使用其他肝臟代謝藥物,需密切監測轉氨酶水平。腎功能不全患者需調整劑量,並定期檢測肌酸酐清除率。
秋水仙素與抗生素(如大環內酯類)合用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交互作用?
與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合用可能提高秋水仙素血中濃度,增加神經或肝臟毒性風險。使用期間需嚴格遵從醫師指示調整劑量,並密切觀察肌無力、腹痛等症狀,必要時暫停使用並做血液藥物濃度監測。
接受秋水仙素治療期間,若出現嚴重腹瀉應如何應對?
若發生水瀉或腹痛等急性胃腸道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醫師可能暫停治療、調整劑量或處方止瀉藥物。恢復後需重新評估用藥計畫,並監測電解質平衡以防脫水。
秋水仙素是否適合合併使用抗凝血劑(如華法林)的患者?需注意哪些併發症?
兩者合併使用可能增加出血風險,因秋水仙素可能增強抗凝血劑的藥效。治療期間需定期監測INR值,並調整抗凝血劑劑量。若出現血尿、黑便等異常出血跡象,應立即停藥並就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