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鬱治療是一種以藥物為主的療法,主要用於緩解抑鬱症及其他相關情緒障礙的症狀。其核心目標在於調整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改善患者的情緒低落、失眠、食欲異常等症狀。
此療法通常需配合心理治療或生活調整,以提升整體療效。醫師會根據患者年齡、症狀嚴重程度及身體狀態,選擇最適合的藥物類型與劑量。
抗抑鬱藥物主要分為五類:SSRIs(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s(血清素去甲基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NDRI(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傳導抑制劑)、TCAs(三環類抗抑鬱劑)及MAOIs(單胺氧化酶抑制劑)。SSRIs如氟西汀(Fluoxetine)最常見,主要增強血清素濃度以提升情緒。
藥物作用機轉包括阻礙神經傳導物質再攝取、調節受體敏感度或影響神經生長。例如SNRIs能同時提升血清素與去甲腎上腺素,適用於伴隨焦慮的抑鬱症患者。
此療法適用於中至重度抑鬱症、廣泛性焦慮障礙、恐慌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特定藥物如文拉法辛(Venlafaxine)亦可用於慢性疼痛或更年期相關情緒不穩。
醫師可能會將其與其他療法結合,例如使用安非他酮(Bupropion)治療季節性抑鬱症或戒菸輔助。
藥物多以口服錠劑或膠囊形式服用,通常建議早晨或睡前服用以減少副作用。SSRIs的起始劑量一般為20-40毫克,SNRIs如度洛西汀(Duloxetine)可能從30毫克開始,視反應逐步調整。
治療需持續4至6週才能評估效果,患者不可自行停藥,以免引發戒斷反應。醫師會根據症狀改善程度,調整劑量或轉換藥物類型。
抗抑鬱藥物能有效降低自殺傾向、改善認知功能及社會功能。SSRIs因副作用較少,成為一線治療首選;SNRIs則在緩解焦慮相關症狀上有顯著效果。
常見短期副作用包括口乾、噁心、頭暈及性功能障礙。SSRIs可能增加出血風險,服用期間需避免與抗凝血劑併用。
嚴重風險包括:
禁忌症包括對藥物成分過敏、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與MAOIs併用時需至少間隔14天。
妊娠期婦女需評估風險後使用,部分藥物可能增加流產或新生兒併發症風險。老年患者需從低劑量開始,因代謝速度較慢易蓄積中毒。
與SSRIs併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可能增加胃出血風險;與MAOIs併用可能誘發高血壓危象。
電擊治療或心理治療可與藥物協同作用,但需監控電療期間的藥物代謝異常。
大型臨床試驗顯示,SSRIs在6週治療後緩解率達50-60%,且藥物療效在6個月追蹤後仍維持穩定。長期追蹤研究證實,藥物能降低70%的自殺行為風險。
藥物反應存在個體差異,約30%患者需嘗試2-3種藥物才能達標。基因檢測可協助預測特定藥物的代謝效率,提升治療個人化。
非藥物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正念減壓(MBSR)及經顱磁刺激(TMS)。心理治療可作為輕度抑鬱的首選,或嚴重病例的輔助療法。
電休克治療(ECT)在治療抗藥性抑鬱症時效果顯著,但可能造成記憶障礙。草本療法如聖約翰薑末僅適用於輕微症狀,需謹慎評估交互作用。
。同時,內容要準確,基於最新的醫療資訊,避免任何英文用詞。需要檢查每個問題是否獨立,不與其他問題重疊,並確保答案詳細但簡明,約3-4句。 可能的問題方向: 1. 治療開始後多久會見效? 2. 飲食或生活上有什麼要注意? 3. 如果出現副作用該怎麼處理? 4. 現在在服用其他藥物,會有影響嗎? 5. 結束治療時需要怎麼停藥? 確認這些問題符合用戶的指導方針,並沒有重複。然後,撰寫答案時要提供具體的建議和資訊,例如建議的飲食調整、副作用的處理步驟、藥物相互作用的注意事項,以及停藥的正確程序。這樣能確保內容實用且有價值,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並應對治療過程中的各項問題。
抗抑鬱藥物起始階段常見的頭暈、失眠等副作用通常在2-4週內逐漸減輕。若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應立即與醫師溝通調整劑量或換藥,但不可自行停藥。醫師會根據個體反應評估是否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服藥期間能否飲酒或服用中藥?酒精可能加劇抗抑鬱藥的嗜睡或頭暈副作用,並可能引發肝臟代謝異常,建議治療期間完全避免酒精。若正在使用中藥或草本製劑,需告知醫師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部分中藥成分可能降低藥效或增強副作用。
治療期間能否自行調整藥物劑量?不可擅自調整劑量或停藥,劑量需依照醫師指示逐步調整。若症狀惡化、出現焦慮加劇或自殺傾向等警訊,應立即就醫評估。治療過程需要嚴格遵循醫囑以確保藥效穩定及安全性。
治療中需要配合哪些生活習慣調整?規律的睡眠、規律運動(如每周3次30分鐘有氧運動)及均衡飲食(如增加Omega-3脂肪酸攝取)能增強藥物療效。建議建立日記紀錄情緒變化與服藥反應,並避免壓力過度集中的生活安排,以提升治療成效。
治療成功後,需持續用藥多久才能停藥?一般建議症狀緩解後至少持續服用6-9個月,再由醫師評估緩慢減藥。停藥應採漸進式方式(如每2週減少10%劑量),過快停藥可能引發戒斷症狀(如頭暈、焦慮反跳)。治療結束後仍需定期追蹤至少2年以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