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是一項常見的診斷性醫療程序,主要用於抽取腦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進行實驗室分析。此程序透過穿刺腰椎間隙,取得液體樣本以評估中枢神經系統疾病,如腦膜炎、腦瘤或多發性硬化症等。此外,也可用於治療目的,例如注入化療藥物或降低顱內壓。
此程序需在無菌環境下由專業醫師執行,通常需時15至30分鐘。患者需保持側臥或坐姿,並在穿刺部位局部麻醉以減少不適感。其臨床價值在於能直接取得病灶相關的生物指標,為多種疾病的診斷提供關鍵證據。
腰椎穿刺屬侵入性診斷程序,透過穿刺針穿過腰椎間隙的硬脊膜,直接接觸蛛網膜下腔以取得腦脊液。所取得的液體可分析細菌、病毒、癌細胞或生化指標,協助診斷感染、出血或代謝異常。此外,程序中測量的開放壓(Opening Pressure)能評估顱內壓變化。
其生理機制在於腦脊液循環系統的動態平衡。穿刺後液體流失可能導致顱內壓暫時下降,這特性被用於治療特定情況,如緩解因腦脊液阻塞引起的症狀。但需嚴格控制操作技術以避免併發症。
亦適用於化療藥物灌注(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或代謝性疾病(如低鈉血症)的診斷。在疑有蛛網膜下腔出血時,CSF分析可確認出血來源與時間。
患者需側臥彎腰或坐姿前傾,穿刺部位通常選擇第3-4或4-5腰椎間隙。局部麻醉後以穿刺針穿透硬脊膜,靜脈壓與腦脊液壓力平衡後開始採集,總抽取量通常為10-20c.c.,依檢查需求分裝樣本。
程序中需持續監測患者血壓與生命徵象。治療性應用時可能注入藥物,但劑量需根據體重與病況精準計算。操作後需平躺2小時以預防腦脊液滲漏性頭痛。
在評估顱內壓異常時,開放壓測定是其他檢查無法取代的客觀指標。對某些血液系統癌症,此程序是藥物直接作用於中枢神經系統的關鍵途徑。
立即風險: 穿刺後 headache(發生率約10-30%),可能伴隨頸部僵硬與體位性加劇
老年人或凝血功能異常患者需嚴格評估出血風險,有顱內腫瘤者需先進行影像學確認適應症,以避免誘發腦疝。
絕對禁忌症:
相對禁忌症包括未控制的癲癇或患者無法配合體位。操作前需進行凝血功能、MRI/CT等影像學檢查,並簽署知情同意書。
使用抗凝血劑(如warfarin)或血小板功能抑制劑需先逆轉或停藥。與抗生素治療的關聯在於,若懷疑細菌性腦膜炎,需在使用抗生素前執行以保留病原學準確性。
與類固醇治療的交互作用需注意,因可能影響腦脊液中細胞數值,需告知醫師正在使用的藥物清單。
在腦膜炎診斷中,CSF細菌培養的敏感度達90%以上,尤其在發病48小時內執行效果最佳。對多發性硬化症,寡克隆抗體測定可提高診斷準確率至85-95%。
治療性應用方面,鞘內化療使藥物直接作用於中枢神經系統,對白血病患者的完全緩解率提升至60-70%。顱內壓測定在腦外傷患者中的診斷一致性達92%。
非侵入性選擇包括:
但這些方法無法取代CSF的直接分析。在無法執行腰椎穿刺時,可能改用硬腦膜外引流或腦室鏡檢查,但準確性與資訊量較低。
進行腰椎穿刺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患者需要提前告知醫師目前使用的藥物或補充劑,尤其是抗凝血類藥物(如阿斯匹靈)。通常需避免在檢查前4至6小時進食,但可適量飲水。醫師可能要求進行血液或影像檢查,以評估脊椎結構是否適合進行手術。此外,需更換手術衣並移除金屬物品,以確保操作安全。
腰椎穿刺後頭痛的可能原因與預防方法為何?
頭痛常因穿刺時腦脊液滲漏引起,發生率約10-30%。預防措施包括手術後需平躺2-4小時以減少腦脊液流失,並保持充分hydration。若頭痛持續,醫師可能進行「自體血液補片術」,將少量患者血液注入滲漏處,促進組織修復。
檢查後多久能恢復日常活動?有哪些禁忌事項?
一般建議檢查後24小時內避免提重物或彎腰,並延後2-3天再洗頭。洗澡時應以擦浴為主,避免傷口接觸臟水以防感染。輕微背痛或頭暈多在數日內緩解,若出現下肢無力、嚴重頭痛或發燒,應立即就醫。
為什麼有時需要重複執行腰椎穿刺?
若首次檢查未能取得足夠腦脊液,或檢驗結果無法明確診斷(如結核性腦膜炎需多次培養),可能需重複手術。此外,某些治療性操作(如化療藥物注入)也可能需要多次執行,醫師會根據病情判斷必要性。
腰椎穿刺的結果需要多久才能知道?如何判讀指標異常?
常規檢查(如壓力測定、細菌培養)通常需1-3個工作天,特殊化驗可能延長至1週。異常指標如蛋白質濃度升高可能提示多發性硬化,白血球數值異常可能反映感染或自體免疫疾病。最終診斷需結合臨床症狀與其他檢查結果,醫師會詳細說明數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