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管插管(Intubation)是一項關鍵的急救及手術常見程序,主要用於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並提供有效的氧氣交換。此治療透過將柔軟管狀物(氣管內管)置入氣管,直接連接呼吸機或人工呼吸裝置,適用於呼吸衰竭、全身麻醉或昏迷等緊急狀況。其核心目的在維持氣道暢通,防止窒息,並確保足夠的氧氣供應至肺部。在急診室、手術室及加護病房中,氣管插管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但需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執行。
氣管插管可分為經口及經鼻兩種途徑。經口插管因操作時間短、管徑較粗,常見於急診與短暫急救;經鼻插管則適用於長期通氣或需減少喉部刺激的患者。其作用機制在於:1. 防止舌根後墜或分泌物阻塞呼吸道;2. 透過呼吸機控制通氣量與氧濃度;3. 直接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管路材質多為聚氯乙烯或矽膠,需根據患者年齡調整直徑,成人通常使用7-9mm管徑。
主要適應症包括:
操作流程包含:1. 麻醉與鎮靜;2. 預先清除上呼吸道異物;3. 使用喉鏡視覺化聲門;4. 將氣管內管置入聲門下方。管位確認需透過聽診、二氧化碳波形監測及X光定位。通氣參數如潮氣量(通常為6-8ml/kg)與呼吸次數(10-12次/分鐘)需根據患者體重與血氣分析調整。插管時間依病情而定,但建議每24-48小時評估是否延長使用。
主要優點包括:
潛在風險包含:
禁忌症包括:
與麻醉藥物的交互作用需特別注意:
臨床證據顯示,正確執行的氣管插管可將急診氣道阻塞死亡率降低40%以上。在呼吸衰竭患者中,插管後24小時內血氣分析顯示PaO₂平均提升50mmHg。大型回顧性研究指出,由訓練有素的團隊執行時,一次成功率可達90%,並減少氣道損傷風險。但長期置管超過7天者,呼吸器相關肺炎發病率可能上升至25-30%。
替代方案包含:
。不使用編號,問題不重複,內容全面且符合所有規則。這樣生成的FAQ才能幫助患者和照顧者獲得關鍵資訊,同時避免重複主文內容。
插管治療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插管前醫護人員會進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並會詳細說明手術流程與風險。患者需先禁食禁水6-8小時,並移除口鼻內的假牙或異物。若患者有氣管異常彎曲或狹窄,可能需先行影像檢查評估插管難度,以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插管後聲帶受損的風險如何預防?
插管可能導致聲帶腫脹或損傷,醫護人員會選擇合適尺寸的氣管內管以減少接觸面積。患者甦醒後24小時內應避免用力說話或咳嗽,可透過筆記溝通。平時可進行聲帶保護訓練,如每日練習輕柔發聲,降低長期聲帶功能異常的風險。
插管期間如何維持口腔衛生?
插管期間需每2小時由護理人員檢查口腔黏膜狀態,並使用生理食鹽水清潔牙齦與舌面。若患者意識清醒,可使用無酒精漱口水含潑後吐出。移除氣管內管後,建議使用软毛牙刷輕柔清潔,避免刺激尚未恢復的黏膜組織。
兒童與成人接受插管治療的差異是什麼?
兒童插管需根據體重調整管徑大小,並加強固定防止移位。兒童喉部解剖結構較成人狹窄,操作時間通常限制在72小時內以降低氣道損傷風險。成人患者則需注意原有慢性病(如糖尿病)對恢復的影響,並加強呼吸肌群訓練。
插管治療的成功率與康復期大約需要多久?
在 ICU 治療的插管患者,若原發疾病控制良好,插管平均持續7-14天後可逐步撤除呼吸器。成功拔管後需觀察48-72小時,期間可能配合呼吸治療師進行復健訓練。整體康復時間因個體差異而不同,嚴重呼吸衰竭患者可能需要數周至數月恢復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