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振造影(MRI)是一種非侵入性影像診斷技術,利用強大磁場與無害無線電波產生人體內部結構影像。其核心在於利用氫原子核在磁場中的共振現象,產生高解析度的解剖結構與功能影像,尤其擅長顯示軟組織病變。
此技術廣泛應用於神經系統、骨骼肌肉系統與內臟疾病的診斷,提供醫師超越X光或超音波的細節資訊。與電腦斷層掃描(CT)不同,MRI不使用放射線,因此適合需要重複檢查的長期追蹤案例。
MRI主要分為解剖結構成像與功能成像兩大類。結構性MRI透過不同脈衝序列(如T1/T2加權成像)顯示組織密度差異,而功能性MRI(fMRI)則追蹤血流變化以評估腦區活動。特殊應用包括:
儀器操作時,患者需臥入圓形掃描腔室,儀器發出的無線電脈衝會使人體氫原子核產生磁共振訊號,經電腦重建為三維立體影像。
常見應用包括:
在骨骼系統中,MRI擅長顯示韌帶撕裂、骨髓炎或骨折後遺症。心臟MRI可評估心肌病變與心臟功能,關節MRI則能顯示半月板損傷與軟骨退化程度。
檢查時間視檢查部位而定,頭部檢查約20-40分鐘,全身檢查可能需1小時以上。患者需保持靜止,部分檢查可能需要注射含钆(gadolinium)的對比劑以強化病灶顯示。
檢查前需移除所有金屬物品,幽閉恐懼症患者可選擇開放式MRI機或接受緩衝劑物質。掃描參數(如磁場強度1.5T或3T、脈衝序列類型)由醫師依檢查目的調整,無固定「劑量」概念。
主要優勢包含:
3T高場強MRI更可進行腦神經連接體分析,協助癲癇病灶定位。與CT相比,MRI在腦部病變診斷準確率高達90%以上,特別適合腦瘤與腦動脈瘤的鑑別診斷。
絕大多數患者無明顯風險,但存在特定禁忌:
偶見的副作用包含:
絕對禁忌症包括:
相對禁忌症:
MRI本身不直接與其他治療相互作用,但需注意:
與放射線治療的時序安排需配合:接受過骨髓移植者需確認對比劑的安全性,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的部位仍可進行MRI以評估組織恢復情況。
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診斷中,MRI準確率高達95%以上,特別在多發性硬化症病灶計數與腦瘤分级有獨特優勢。2019年國際研究顯示,MRI對腦中風後遺症評估準確性優於CT達30%。
在腫瘤學領域,MRI的分期診斷準確度達88%,能區分良性與惡性腫瘤。功能性MRI在腦手術前的語言區定位已成為標準程序,誤差率低於2%。
替代檢查包含:
特殊案例可選擇:
。檢查是否有使用英文,全部用傳統中文,並符合醫療用語。最後組織成結構正確的HTML,不包含其他標籤。
進行MRI檢查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檢查前需移除所有金屬物品,包括首飾、髮夾及電子設備。若身體有植入式醫療裝置(如心律調節器、人工關節),務必提前告知醫護人員評估安全性。部分檢查可能需禁食數小時,詳細指示會依檢查部位及個人健康狀況調整。
MRI檢查期間會不會感到不適或恐懼?
檢查過程無痛感,但機器運轉時噪音較大,部分患者可能因封閉空間感到焦慮。醫護通常會提供耳塞或耳罩降低噪音,嚴重幽閉恐懼症患者可提前申請鎮定劑。檢查台採透光設計,且工作人員會全程保持通訊,緊急時可立即停止檢查。
MRI檢查大約需要多少時間完成?
全身掃描通常耗時20至60分鐘,具體取決於檢查部位及影像需求。患者需全程保持靜止,移動可能影響畫質需重新掃描,因此需耐心配合操作指示,避免延長時間。
懷孕期間是否可以接受MRI檢查?
懷孕初期通常建議避免非必要MRI,但若診斷必要的話,需告知醫師懷孕狀態以調整掃描參數。目前研究顯示MRI本身無電離辐射,但妊娠中後期建議謹慎使用造影劑。特殊情況需由醫師評估利弊後決定。
檢查後是否需要特別注意事項或休息?
一般MRI檢查後可立即恢復日常活動,若使用鎮定劑或造影劑,需留在觀察室15-30分鐘確認無異常反應。部分患者可能因長時間躺著感到肌肉酸痛,可輕微活動緩解。檢查結果通常需2-3個工作天由醫師解讀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