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

治療概述

心律調節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是一種植入式電子醫療設備,用於監測及治療嚴重心律異常。當患者出現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或心室頻顫時,ICD能立即發出電擊恢復正常心律。主要適用對象包括曾有心跳停止經驗、心肌梗塞後心功能衰竭,或遺傳性心律異常高風險患者。

治療類型與機制

ICD系統包含皮下脈衝發生器與電極導線,通過心內膜或心外膜方式植入。當感應到異常心律時,ICD會依預設模式先以低能量電刺激( cardioversion),若未改善則發出高能量除顫脈衝。現行設備具備長效電池(4-8年)、自動除顫與心律追蹤功能,部分型號可整合心臟再同步治療(CRT-D)。

適應症

主要適應症包括:

  • 曾發生意外心跳停止或心室顫動
  • 心肌梗塞後左心室射血分數≦35%且心功能等級III/IV
  • Brugada症候群、長QT症候群等遺傳性心律異常

次要適應症涵蓋家族性心臟性猝死史或心臟手術後高風險患者,需經心臟電生理檢查確認風險層級。

使用方式與劑量

植入手術為局部麻醉下的心導管手術,通常在鎖骨下切口置入脈衝發生器,導線經靜脈置入右心室。手術時間約1-3小時,需住院觀察24-48小時。裝置參數由心臟電生理學專家設定,包含感應閾值、電擊能量級別及監測間隔時間,需每3-6個月門診程式調整。

效益與優點

ICD可即時中止致命性心律異常,臨床研究顯示能降低猝死率高達60-70%。其優點包括:

  • 24小時不間斷監測
  • 自動調節治療模式
  • 資料記憶功能提供診斷依據

較傳統藥物治療,ICD能有效應對突发性心律異常,提供即時救命措施。

風險與副作用

主要風險包括:裝置感染率約1-5%、電極移位或導線故障機率約2-3%。常見副作用有:

  • 術後局部血腫或疼痛
  • 電擊時的胸部不適感
  • 長期可能引發膈肌抽搐或裝置過度放電

極少數案例會出現電極穿透心室壁或血栓栓塞風險,需定期影像學檢查追蹤。

注意事項與禁忌症

禁忌症包含:對裝置材質過敏、嚴重凝血功能異常、未控制的感染症、或預期壽命少於1年的末期病患。患者需避免靠近強磁場、接受MRI掃描前須通知名醫,並定期回診檢查裝置功能。

與其他治療的相互作用

ICD患者使用抗凝血劑(如warfarin)需調整劑量以降低出血風險。接受電燒治療或心臟手術時,醫師需重新設定裝置參數。進行物理治療時應避免裝置部位直接受壓迫,MRI掃描需選擇1.5T以下機器並由專業團隊操作。

治療效果與證據

多項大型臨床試驗(如AVID、MADIT II)證實,ICD可使高風險心衰竭患者死亡率降低23-31%。長期追蹤數據顯示,裝置存活率在5年後仍達70-80%,成為心臟性猝死一級預防的標準治療。

替代方案

替代方法包括:

  • 抗心律不整藥物(如胺碘酮)
  • 心臟再同步治療(CRT)
  • 心臟電燒灼治療特定病灶

但藥物效果有限且可能引發副作用,電燒治療無法提供持續監測,故ICD仍是高風險患者的首選。

 

好的,用户让我生成关于治疗ICD(心房顫動)的5个常见问题,用繁体中文写成FAQ,附在主文章后。首先,我需要确保不重复主文章已有的内容,比如基本定义,所以问题要集中在治疗的各个方面。用户强调要实用,涉及治疗方式、副作用管理、生活调整、复原护理和成功率等。 首先,我得确定ICD在繁体中文中的正确术语。心房顫動是atrial fibrillation的正确翻译,所以疾病名称要统一使用“心房顫動”。接下来,每个问题必须独特,涵盖不同方面。例如,可能的问题包括治疗前的准备步骤、药物副作用的管理、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复诊的重要性以及治疗的成功率等。 需要确保每个问题使用标签,答案用

包裹,并且整个结构以

常見問題

开头。不能有编号,问题要多样化,使用不同的疑问词如“How”、“Why”、“When”、“Can”。还要注意避免任何英文术语,所有内容必须用繁体中文,但医学术语如药物名称可能需要保留英文,不过这里用户可能希望全部用中文,所以得确认。 现在开始构思问题: 1. 治療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2. 遭受心房顫動治療期間,日常飲食應注意什麼? 3. 治療後多久需要復診追蹤? 4. 心房顫動治療的成癒率或控制率大約是多少? 5. 治療期間如果出現副作用,應如何應對? 接下来,每个答案需要详细但简洁,3-4句。例如,第一个问题可能涉及术前检查、停用药物、空腹等。第二个问题关于饮食,需低盐、避免刺激性食物、限制酒精。第三个问题复诊时间,通常3个月和后续定期。成功率方面,控制率70-90%,但需配合药物。副作用处理则需立即联系医生,可能调整药物。 需要检查是否符合所有格式要求,确保没有编号,问题不重复,覆盖不同方面。同时,答案要准确,基于最新医学指南。例如,关于成功率,可能引用统计数据,但需用一般性描述。最后,确保所有术语一致,避免英文,保持繁体中文。

常見問題

接受心房顫動治療前,患者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患者需先完成心電圖、血液檢查及超音波等基礎檢查,以評估心臟功能與凝血狀態。醫師可能要求暫停特定藥物或调整飲食,例如治療前6-8小時需禁食以避免麻醉風險。此外,需與醫療團隊說明過往病史及目前用藥清單,確保治療計劃安全。

心房顫動治療期間,日常飲食需注意哪些禁忌?

治療期間建議低鹽、低咖啡因飲食以減少血壓波動,並避免酒精和刺激性食物,以免誘發不規則心律。若同時使用抗凝血劑,需限制維生素K含量過高的食物(如菠菜、花椰菜),以免影響藥效。建議諮詢營養師制定個人化飲食計畫。

心房顫動導管消融術後,日常活動需注意哪些限制?

手術後24小時內避免提重物或彎腰過度,以防穿刺部位出血。通常2-3天可恢復輕度活動,但激烈運動需等待2週以上。手術後1個月內應避免熱敷或泡溫泉,以免影響心律恢復。需遵從醫師指示逐漸恢復正常生活。

心房顫動藥物治療的長期控制效果如何?

抗心律不整藥物可降低70-80%的症狀發作頻率,但約30%患者可能因藥物耐受或副作用需調整方案。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可將中風風險降低約60-70%,但需定期監測血液指標。治療成效因人而異,需配合規律追蹤調整藥物劑量。

心房顫動治療後,何時需要緊急就醫?

若出現胸痛、呼吸困難、暈眩或肢體無力等症狀,可能為心臟栓塞或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應立即就醫。接受抗凝血劑治療者若出現牙齦出血、皮膚瘀青或血便,需及時回診評估藥物劑量。治療後2週內若穿刺部位紅腫化膿,亦屬緊急併發症需即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