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IK eye surgery

治療概述

LASIK(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是一種以雷射技術改善屈光不正的手術,主要針對近視、遠視及散光等視力問題。此手術透過重塑角膜曲率,使光線能準確聚焦在視網膜上,大幅減少對眼鏡或隱形眼鏡的依賴。手術通常在門診進行,全程約15-30分鐘,適合年滿18歲以上、屈光度穩定的患者。

治療類型與機制

LASIK主要分為標準型與進階型技術。標準型使用準分子雷射(Excimer Laser)削除角膜組織,而進階型如「波前引導術」(Wavefront-Guided LASIK)則結合電腦分析,針對個人視覺缺陷進行微調。手術流程包括:先以角膜板層刀或飛秒雷射(Femtosecond Laser)製造角膜瓣,再掀開瓣膜進行雷射修整,最後將瓣膜復位。

適應症

  • 近視度數:-1.00D至-12.00D
  • 遠視度數:+1.00D至+5.00D
  • 散光度數:≤6.00D

適用於角膜厚度足夠(通常≥450微米)、角膜曲率正常、無眼部疾病(如乾眼症、圓錐角膜)的患者。需經完整眼科檢查評估屈光穩定度及角膜地形圖分析後,才能確認手術資格。

使用方式與劑量

手術採局部麻醉眼藥水,患者需固定眼球凝視指示燈。雷射能量根據屈光度計算,每1屈光度約去除1微米組織。手術精準度可達0.25D調校,雷射波束直徑約6-8毫米,涵蓋視覺中心區域。術後需使用抗生素及類固醇眼藥水2-4週,並避免激烈運動1個月。

效益與優點

  • 即時視力改善:90%患者手術後隔天即可達0.8以上視力
  • 非侵入性:角膜瓣設計使組織損傷小於傳統手術
  • 高度客製化:結合波前分析可改善高階像差

手術後視力可穩定維持10年以上,部分患者可達永久改善效果。近年技術進步更降低術後乾眼症風險,適合追求便利生活與運動需求的患者。

風險與副作用

可能出現的短期副作用包括:

  • 乾眼症(發生率約20-30%,通常3-6個月逐漸緩解)
  • 夜間眩光或星芒現象(多在3-6個月內改善)
  • 角膜瓣併發症(如移位或皺褶,發生率低於1%)

嚴重風險包含角膜過度削除導致夜視力障礙,或感染風險(發生率低於0.01%)。高度近視患者可能因角膜削除量多,增加角膜膨出風險。

注意事項與禁忌症

禁忌症包括:

  • 角膜厚度不足(CCT<450μm)
  • 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 嚴重乾眼症或自體免疫疾病
  • 圓錐角膜或角膜結構異常

術後需避免揉眼、游泳及接觸化學物質至少2週。若出現持續不適如劇痛或視力急劇下降,應立即就醫。

與其他治療的相互作用

LASIK與其他眼科手術的時序需配合:

  • 白內障手術建議於術後至少1年後進行
  • 角膜塑形片(OK鏡)需停戴3個月後才能評估手術適應症
  • 類固醇藥物可能影響角膜癒合,需在術後遵醫囑使用

與雷射治療相關的併發症可能與患者原有眼部疾病相互影響,需由醫師評估交互影響風險。

治療效果與證據

美國FDA研究顯示,95%患者手術後可達0.5以上裸視力,78%達1.0以上。長期追蹤顯示,近視回歸率在5年內約5-10%,高度近視患者可能需要增強治療。2018年國際研究證實,飛秒雷射技術使角膜瓣併發症降低至0.5%以下。

替代方案

其他矯正方式包含:

  • ICL人工晶体植入術:適合角膜過薄患者,保留角膜完整性
  • RLE人工水晶體置換術:針對40歲以上有白內障風險者
  • 角膜塑形術(Ortho-K):非侵入性選擇但需每日配戴塑形片
  • 高頻率雷射治療(PRK):適合角膜較薄但不符合LASIK條件者

各方案需根據角膜厚度、屈光度及生活型態選擇,需經專業醫師評估。

 

好的,我需要為LASIK雷射近視手術的治療部分,生成五個問題與解答,用繁體中文寫,並符合客戶的格式要求。首先,我得確保不重複主文內容,所以得避開基本定義問題。要從治療過程、副作用管理、生活上的注意事項、復原期護理,以及成功率和預期效果這些方面切入。 第一個問題可以問術前準備需要做什麼,這樣能幫助讀者了解必要的步驟。第二個問題可以針對術後常見的乾眼症,如何處理,這樣屬於副作用管理。第三個問題可能涉及術後用眼的禁忌,比如能不能游泳,這屬於生活上的考量。第四個問題可以關於治療的持久性,是否需要再次手術,這涉及成功率和預期效果。第五個問題可能關於術後恢復時間,以及需要哪些追蹤,這屬於復原和追蹤護理。 接下來要確保每題的問題都不重疊,且內容獨立。例如,不能同時有兩個問題關於術後護理的不同面向,但可以分開如時間安排和具體禁忌。另外,必須使用正確的醫療用語,比如「乾眼症」而不是「眼睛乾燥」,並確保術語一致。 檢查是否有使用英語,必須全部轉為中文,例如「LASIK」要翻譯成「雷射近視手術」或「LASIK手術」。另外,要避免使用項目符號,保持段落結構。每題的問題用包起來,答案用

,並確保答案詳細但簡潔,約3到4句。 最後,確認格式正確,以

常見問題

開頭,之後每題的結構正確,沒有標題標籤或編號。可能的問題包括: 1. 問:術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答:需接受眼睛檢查,評估角膜厚度、近視度數等,並告知醫師用藥史及特殊病史。 2. 問:術後眼睛乾澀如何處理? 答:可能因瞬目次數減少,醫師會開人工淚液,嚴重時需用自體血清眼藥水。 3. 問:手術後多久能恢復正常用眼? 答:通常24小時後可正常活動,但近距離用眼如看手機建議3天後恢復,完全穩定需1-3個月。 4. 問:手術效果能持久嗎?是否需要再手術? 答:效果通常穩定,但度數可能輕微回昇,若度數高於-8D或角膜薄可能需要增強術。 5. 問:術後多久能游泳或接觸水? 答:至少1週內避免接觸水,泳池或熱水池需3個月後,以免感染。 這樣每個問題都觸及不同的方面,符合客戶的要求。要確保用詞準確,比如「角膜厚度」、「人工淚液」等專業術語正確,同時保持語氣親切易懂,適合患者與照顧者閱讀。最後再檢查格式是否正確,無使用markdown,全部用HTML標籤,並確認沒有英語詞彙。

常見問題

術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接受LASIK手術前,需先進行完整眼睛檢查,包括角膜厚度、近視度數、角膜地形圖等評估,以確認是否符合手術條件。此外,需停戴隱形眼鏡至少1週,並告知醫師正在使用的藥物及是否有乾眼症、自體免疫疾病等病史。

術後眼睛乾澀如何處理?

部分患者術後可能出現暫時性乾眼症狀,因瞬目次數減少導致。醫師通常會開具人工淚液緩解不適,嚴重者可能需要使用自體血清眼藥水或角膜保護劑。建議術後避免長時間使用3C產品,並保持室內濕度以減輕症狀。

手術後多久能恢復正常用眼?

大多數患者在術後24小時內可恢復基本視力,但近距離用眼(如閱讀、使用手機)建議延後3天。完全適應手術效果約需1至3個月,期間可能有夜間眩光或光暈現象,通常會逐漸改善。

手術效果能持久嗎?是否需要再次手術?

LASIK手術效果通常穩定,但極少數患者可能因近視持續發展或角膜恢復力差異,導致度數輕微回昇。若術前度數高於-8D或角膜厚度不足,可能需搭配其他治療方式,如增強術或PRK手術。

術後多久能接觸水或進行運動?

術後至少1週內需避免讓眼睛直接接觸水或灰塵,洗頭時應使用眼罩保護。劇烈運動建議延後1個月,游泳或泡熱水池則需等待3個月以上,以降低感染風險並讓角膜傷口完全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