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r resection

治療概述

肝切除術是一種外科手術,透過移除部分或全部肝臟組織來治療肝臟疾病。主要用於根除惡性腫瘤、良性腫瘤或嚴重損傷的肝臟組織,以防止病變擴散或器官衰竭。此手術可分為開放式和微創式兩類,依患者病況及醫師判斷選擇最適宜的方式。

手術目的包括直接切除惡性腫瘤以延長患者生存期,或移除阻礙肝功能的良性腫瘤(如肝腺瘤)。近年因精進的微創技術,手術創傷與恢復時間已大幅改善,成為肝臟惡性腫瘤治療的首選方案。

治療類型與機制

肝切除術主要分為解剖性切除(依肝臟血管與膽管分段切除)與非解剖性切除(直接移除腫瘤周圍組織)。微創手術如腹腔鏡或機器人輔助肝切除,利用小切口插入內視鏡器械,可減少組織損傷並加快康復。

手術機制在於完整移除病變組織,並保留足夠健康肝組織以維持代謝功能。切除後殘留的肝組織會再生,但需評估患者肝功能是否足夠支撐再生過程,避免肝衰竭風險。

適應症

適用於原發性肝癌(如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轉移性肝癌、巨大良性腫瘤(如肝血管瘤),或肝內膽管結石導致反覆感染的病例。當腫瘤未轉移且患者肝功能符合Child-Pugh分級B級以下時,視為手術適應症。

其他情況包括肝囊腫壓迫重要結構、肝臟外傷導致大面積損傷,或某些遺傳性肝臟疾病(如肝細胞腺瘤)。需經影像學與病理檢查確認腫瘤邊界,確保可完全切除。

使用方式與劑量

手術需全身麻醉,並依切除範圍分為部分肝切除(切除部分葉或段)或全肝切除(罕見,通常配合肝移植)。腹腔鏡手術需3-4個小切口,而開放式手術需10-20公分的腹部切口。

無「劑量」概念,但切除範圍需精準計算。醫師會利用術前3D影像模擬,確保殘餘肝臟體積足夠(通常需保留30%以上健康肝組織),以避免術後肝衰竭。

效益與優點

  • 直接移除病灶,對原發性肝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60-70%
  • 微創技術減少術後疼痛與住院時間,平均住院天數可縮短至5-7天
  • 保留最大健康肝組織,降低長期肝代償不足風險

與肝移植相比,此手術無需等待捐贈肝臟,且避免免疫抑制劑使用。對早期肝癌患者,術後局部復發率低,是根治性治療的關鍵選擇。

風險與副作用

主要風險包括大出血、肝衰竭及膽漏。術後可能出現腹腔感染、血栓形成,或因肝組織損傷引發凝血功能異常。約5-10%患者會出現殘餘肝不適應綜合症,導致急性肝衰竭。

短期副作用包含疼痛、腹瀉或營養吸收障礙,長期可能影響凝血功能或代謝異常。高齡患者或原本肝功能不良者,術後併發症風險較高,需嚴密監測。

注意事項與禁忌症

禁忌症包括肝功能Child-Pugh C級、廣泛轉移性腫瘤、無法控制的凝血異常,或全身性衰竭無法承受麻醉。術前需評估心肺功能及腫瘤與大血管的關係。

術後需避免酒精、肝毒性藥物,並定期追蹤甲胎蛋白與影像檢查。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因高血糖會延遲傷口癒合。

與其他治療的相互作用

常與術前化療(新輔助治療)結合,縮小腫瘤範圍以利切除。術後可能搭配放射治療或標靶藥物,降低復發風險。接受抗凝血藥物的患者需調整用藥時間,避免術中出血。

與肝移植的併用時,需先評估腫瘤特性是否符合Milan標準。若與放射治療併用,需注意放射性肝損傷與手術創傷的疊加效應。

治療效果與證據

早期肝細胞癌患者接受肝切除後,5年生存率可達60-70%,遠高於非手術治療。大型研究顯示,腹腔鏡肝切除與開放式手術在腫瘤控制效果相當,但並發症率降低30%。

根治性切除的無復發生存期(RFS)優於局部消融治療。肝臟再生能力強,若切除範圍適中,殘餘肝臟可於數週內代償功能。

替代方案

無法接受手術者可選擇射頻消融(RFA)或乙醚化學栓塞(TACE),但局部復發率較高。化療栓塞適用於多發性小腫瘤,但無法完全清除病灶。肝移植是轉移性腫瘤的選擇,但需符合嚴格標準且等待器官時間長。

姑息性治療如放射治療或免疫療法,可用於無法根除腫瘤的患者,但無法取代手術的根治性效果。選擇替代方案需權衡腫瘤分期與患者整體健康狀態。

 

好的,我需要為肝臟切除術(Liver resection)的治療部分,生成五個常見問題與答案。首先,我得確保問題符合使用者的指示,避免基本定義問題,並集中在治療的實際方面。使用者提到要包括治療的實施與準備、副作用管理、生活上的考量、復原與追蹤,以及治療的成功率和預期效果。 首先,我需要確保問題不重複,且每題都觸及不同的面向。例如,可以考慮術前準備、術後疼痛管理、飲食調整、復發風險,以及康復時間等。接下來要確定所有問題都用繁體中文,且不使用英語,這點很重要。另外,答案必須詳細但簡潔,約2到4句,並使用正確的醫療術語。 第一個問題可能是關於術前準備,比如患者需要做哪些檢查或調整。第二個問題可以針對術後疼痛管理的方法,讓患者了解如何應對。第三個問題可能涉及飲食建議,術後應吃什麼或避免什麼。第四個問題可以詢問復發的風險及追蹤方式。第五個問題可能關於康復期間的活動限制與時間預估。 需要確保每題的問題都是獨特的,不重複內容。例如,避免將術後疼痛和復發風險混為一談。另外,要確認所有資訊準確,符合現今的醫療常識,比如術後追蹤的時間間隔和檢查項目。最後,檢查格式是否正確,使用

標籤,並避免任何標號或列表,除非必要。這樣就能符合使用者的所有要求,提供實用且易懂的資訊給患者與照顧者。

常見問題

術前需要做哪些準備以確保肝臟切除手術順利進行?

患者需接受全身麻醉評估、肝功能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以確認肝臟病灶範圍與血管分布。術前需調整正在服用的抗凝血藥物,並遵循醫囑進行腸道清潔,以降低手術風險。

肝臟切除後,術後疼痛管理有哪些方法?

術後初期可能使用患者自控式止痛泵(PCA)控制疼痛,中后期轉為口服止痛藥。醫師也可能建議物理治療師指導的深呼吸運動,緩解胸痛並預防肺部併發症。患者應避免憋氣或劇烈活動,以減少腹部張力。

術後飲食應如何調整以促進恢復?

術後首週以流質或半固體食物為主,如米漿、蒸魚粥,並分次少量進食。2至4週後逐漸增加高蛋白食物(如優質魚肉、豆製品)以修復組織,同時避免高脂、油炸食品,降低肝臟代謝負擔。需定期追蹤肝功能指數以調整飲食計畫。

肝臟切除後的復發風險如何評估與追蹤?

醫師會根據原發病變性質(如惡性腫瘤或良性囊腫)制定追蹤計劃。通常術後每3至6個月進行超音波或血液腫瘤指數檢查,前兩年追蹤頻率較高。若患者有肝硬化病史,需更密切監測門脈血壓及肝功能異常指標。

術後多久能恢復日常活動?何時可恢復運動?

一般住院觀察5至7天後可出院,但完全恢復日常活動需4至6週。前2週以散步為主,3個月內避免提舉重物或劇烈運動。恢復有氧運動(如慢跑)通常需等待3至6個月,需由復健科醫師根據肝功能恢復情況評估後逐步增加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