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ee replacement

治療概述

膝關節置換手術是一種骨科手術,透過移除受損的骨頭與軟骨,置入人工關節組件以恢復關節功能。主要用於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或關節畸形患者,可顯著改善行走能力與生活品質。手術成功後可緩解慢性疼痛,並延長關節使用年限。

此治療通常適用於保守治療(如藥物、物理治療)無效的患者,手術類型包含全膝置換與部分膝關節置換兩大類。手術後需配合復健訓練以恢復關節活動度與肌力。

治療類型與機制

全膝置換術會替換整體膝關節結構,包含股骨髁、脛骨平台與髌骨組件。人工關節材質多採用鈹合金與高分子聚乙烯,可模擬正常關節的滑動與負重功能。部分膝關節置換則針對單一間隔受損情況,保留健康組織以縮短復原時間。

手術機制在於移除骨刺與磨損組織後,以金屬與塑膠材質重建解剖結構。新關節可減少摩擦,並恢復正確的力線分布。手術後需透過復健訓練重新建立關節本體覺與肌肉協調性。

適應症

主要適應症包括:

  • 嚴重退化性關節炎伴隨日常活動困難
  • 關節炎導致關節變形或骨頭融合
  • 創傷後遺留的關節功能障礙
  • 慢性關節積液與反覆發炎

醫生會根據X光片顯示的關節空間消失程度與患者疼痛評分來評估適應性。若疼痛已嚴重影響睡眠、上下樓梯或長時間行走,且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手術治療將被視為標準選擇。

使用方式與劑量

手術需在全身麻醉或脊椎麻醉下進行,手術時間約2-3小時。步驟包括:

  • 切開膝關節前側切口,暴露受損組織
  • 修整股骨與脛骨端,安裝金屬組件
  • 置入高分子襯墊並調整活動度
  • 縫合切口並進行術後加壓包扎

術後需住院5-7日,初期以引流管排除組織滲出液。麻醉劑量與手術精準度會根據患者體重、骨質密度與關節畸形程度調整,需由骨科專科醫師制定個人化手術計畫。

效益與優點

主要療效包括:

  • 疼痛緩解率達90%以上
  • 步行距離與關節活動角度平均提升40-60%
  • 人工關節平均使用年限可達15-20年

與保守治療相比,手術可顯著改善患者日常行動能力,研究顯示患者術後一年生活品質指數(SF-36)平均提升35%。新型表面處理技術更提升人工關節與骨整合度,降低鬆脫風險。

風險與副作用

潛在併發症包含:

  • 術後感染率約1-2%,需使用抗生素預防
  • 深層靜脈血栓形成風險,需穿戴彈性襪預防
  • 人工關節鬆脫或組件磨損(發生率約5年0.5%、10年2%)
  • 神經血管損傷機率約1-3%,多數可自行恢復

緊急併發症包含肺栓塞與嚴重感染,需立即就醫處理。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永久性關節僵硬或異物感,需透過物理治療改善。

注意事項與禁忌症

禁忌症包括:

  • 未控制的糖尿病或凝血功能異常
  • 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無法承受手術
  • 關節周圍感染未完全控制

術後需嚴格遵守護理指示,包含:

  • 避免彎腰超過90度達6週
  • 定期追蹤關節功能與X光檢查
  • 控制體重以減輕關節負擔

與其他治療的相互作用

手術需配合術前6週的物理治療以強化肌肉力量,並可能使用類固醇注射暫時緩解疼痛。術後常併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控制急性疼痛,但需注意胃腸道副作用。

與骨水泥固定技術相比,生物固定式假體需避免早期負重,需配合醫師指示調整活動強度。糖尿病患友需控制血糖於HbA1c<8%以降低感染風險。

治療效果與證據

根據美國骨科醫学会統計,95%患者術後1年可恢復輕度運動,人工關節10年存活率達90%以上。隨機對照試驗顯示,與保膝手術相比,全膝置換在嚴重關節炎患者中疼痛緩解效果優異。

長期追蹤研究顯示,活動量適度的患者人工關節使用年限可超過20年。3D列印客製化假體技術更提升複雜形態患者的手術成功率。

替代方案

非手術選擇包含:

  • 髕下截骨術(僅適用特定關節畸形)
  • 高劑量玻尿酸關節內注射
  • 關節鏡清創術(僅適用早期病變)

藥物治療方案包括NSAIDs與弱效鴉片類止痛藥,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胃黏膜損傷與肝腎功能異常。替代方案選擇需根據關節損傷程度與患者整體健康狀態評估。

 

好的,用户需要关于膝關節置換術的5个FAQ,用繁體中文写,符合他们的格式要求。首先,我得确认疾病名称翻译正确,膝關節置換術是正确的术语。接下来要确保不包含基本定义的问题,比如“什么是...”这些已经在主文章里讲过了。 用户要求的问题需要覆盖治疗、副作用管理、生活注意事项、復原和随访、成功率等。要确保每个问题都是独特的,不重叠。先想几个方向:可能包括術前準備、疼痛管理、復健時間、可能的併发症、活動限制等。 第一个问题可以是關於術前需要做什麼準備,比如檢查項目或體重控制。第二个关于術後疼痛管理的方法,比如藥物或物理治療。第三个可能涉及復健的時間和進度。第四个可能問術後能做哪些活動,比如運動類型。第五个关于長期使用人工關節的壽命和維護。 需要檢查問題是否重複,比如不要有關於原因或定義的問題。要確保每個問題用不同的角度切入,且答案要詳細但簡潔,3-4句。注意使用

標籤,語氣要適合患者和照顧者,用詞要易懂。最後要確保所有內容都是繁體中文,没有英文。 再想具体问题:例如,術前需要做哪些準備?術後多久可以恢復日常活動?如何應對術後疼痛?人工關節的使用年限是多久?術後需要避免哪些活動? 這樣就能覆蓋不同的方面,符合用户的要求。现在开始组织每个问题和答案,确保答案信息準確,符合醫療標準。比如,術前可能需要控制體重和進行檢查,術後疼痛管理可能包括藥物和冷敷,復健時間分階段,人工關節通常可用15-20年,活動方面要避免高衝擊運動等。 最后检查格式是否符合要求:h2標題,每个問題用strong,答案用p标签,没有编号,没有英文。确认所有內容都是繁體中文,术语一致。这样应该满足用户的需求了。

常見問題

術前需要進行哪些準備以提升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成功率?

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在手術前控制體重、改善血糖或血壓等基礎疾病,並透過物理治療加強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此外,需完成血液檢查、X光及心肺功能評估,以確保手術安全。戒菸和調整正在使用的抗凝血藥物也是重要準備環節。

手術後如何應對常見的腫脹和疼痛?

術後初期可透過冰敷減輕腫脹,並按醫師指示服用止痛藥。物理治療師會設計專屬復健計畫,包含肌力訓練與關節活動度練習,有助緩解疼痛並恢復功能。若疼痛持續加劇或伴隨發燒,應立即就醫。

人工關節的使用年限與維護方法是什麼?

現代人工膝關節平均可使用15至20年,具體壽命取決於患者體重、活動習慣及手術技術。日常應避免高衝擊運動(如長跑、籃球),保持標準體重並定期回診追蹤,可延長其使用年限。

術後復健期間能否正常行走或上下樓梯?

手術後數週內需依賴助行器或拐杖,但隨著復健進展,大多數患者可在6至8週後恢復獨立行走及上下樓梯能力。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恢復情況調整訓練強度,患者應避免過早負重或進行急劇轉向動作。

手術後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嗎?

手術後短期會使用低劑量抗凝血藥物預防血栓,通常僅需2至4週。若患者原有心臟病或中風病史需長期抗凝血,醫師會評估風險後調整藥物種類與劑量,並定期監測出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