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ctomy

治療概述

乳房切除術是一種用於治療乳癌或預防高風險個體發展為乳癌的外科手術。其主要目的是移除部分或全部乳房組織,以消除癌細胞並防止疾病擴散。此手術常見於早期乳癌診斷後,或針對BRCA1/2基因突變等高風險族群的預防性切除。手術方式依據切除範圍分類,可能包含淋巴結清除,並可能結合重建手術以恢復外觀。

治療類型與機制

乳房切除術主要分為四種類型:

  • 全乳房切除:移除全部乳房組織及乳暈,保留皮膚以利重建
  • 改良式根治術:切除乳房及腋窩淋巴結,保留胸肌
  • 根治性切除:移除乳房、淋巴結及胸肌(現已較少使用)
  • 預防性切除:針對尚未發病但高風險個體的預防性手術
手術透過外科器械或內視鏡進行,移除組織後送病理檢查確認邊界是否乾淨,以評估是否需追加治療。

適應症

主要適用於:

  • 第一至第三期乳癌患者,尤其腫瘤較大或多發性病灶
  • HER2陽性或三陰性等治療反應差的亞型
  • 家族中有BRCA基因突變且風險評估超過20%
特殊情況如局部晚期乳癌或化療後未完全消退的腫瘤,也可能選擇此手術。

使用方式與劑量

此為外科手術程序,需全身麻醉並住院1-3天。切除範圍依類型而異:

  • 標準全切除需移除乳房組織、乳頭及部分皮下組織
  • 淋巴結移除數量依分期而定,早期通常移除10-15個淋巴結
手術後需配合病理報告決定是否需要化療、標靶治療或放射線治療。

效益與優點

主要優點包括:

  • 根除原發腫瘤,降低局部復發率
  • 提供病理診斷以制定後續治療計畫
  • 預防性手術可降低高風險者85-90%乳癌發生率
與保乳手術相比,此方法對大範圍腫瘤或多中心病灶的治療更徹底。

風險與副作用

可能併發症包括:

  • 感染、血腫或皮膚感覺異常
  • 淋巴液積聚(淋巴水肿)發生率約10-20%
  • 永久性疤痕及身體形象改變
嚴重風險:麻醉併發症、永久性神經損傷或永久性淋巴系統損傷。

注意事項與禁忌症

禁忌症包括:

  • 全身狀況不允許麻醉(如嚴重心肺疾病)
  • 凝血功能異常未控制
術前需詳細評估患者整體健康,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術後需嚴格追蹤淋巴水腫症狀。妊娠期女性需評估手術對胎兒的影響。

与其他治療的相互作用

需與化療、標靶治療或荷爾蒙治療配合:

  • 新輔助化療後可能縮小腫瘤以減少切除範圍
  • 標靶藥物需在手術後根據病理結果選擇
  • 放射線治療可能因切除範圍而調整照射區域
與抗凝血藥物需在術前7天停用,並評估替代方案。

治療效果與證據

根據NCCN指引,全乳房切除可使早期乳癌患者5年存活率達85-95%。研究顯示,與保乳手術相比,對多中心病灶或遺傳性乳癌的局部控制率更高。長期追蹤顯示預防性切除可降低90%乳癌發生率,但需權衡心理影響與效益。

替代方案

其他治療選項包括:

  • 保乳手術(乳房保留手術)+ 放療
  • 分子靶向藥物新輔助治療
  • 基因治療或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方案
選擇需根據腫瘤特性、患者年齡及生活品質考量,需與醫師詳細討論。

 

好的,我需要為乳癌全乳切除手術(Mastectomy)的常見問題部分生成五個問題和答案。首先,得確保問題不重複且涵蓋不同面向。根據用戶的指示,要避免定義性問題,所以得從治療過程、副作用管理、生活調整、康復跟進和治療成效等方面切入。 第一個問題可以問術前準備需要注意什麼,這樣能幫助患者了解手術前的步驟。第二個問題可以針對術後淋巴水肿的管理,這是常見的併發症,患者可能關心如何處理。第三個問題可以關於重建手術的選擇,畢竟有些患者可能對此感興趣。第四個問題可以探討術後恢復期間的日常活動限制,這對康復很重要。最後一個問題可以比較全乳切除和保乳手術的5年存活率,這樣能提供治療選擇的資訊。 接下來要確保每個問題都用繁體中文,並正確使用HTML標籤。問題用包圍,答案用

。內容要詳細但簡潔,每段約3-4句。注意不要使用任何英文,醫療術語也要用正確的中文翻譯,例如“Mastectomy”要翻譯為“全乳切除手術”。 檢查是否有重複的內容,確保每個問題都獨特且提供新資訊。例如,關於淋巴水腫的問題和重建手術的問題都涉及術後,但側重點不同。存活率的問題則是關於治療效果,與其他問題不重疊。 最後,確保格式正確,只有

等標籤,沒有其他結構標籤。語言要易懂,符合患者和照顧者的閱讀需求。這樣生成的FAQ才能補充主文內容,提供實用資訊。

常見問題

全乳切除手術後,如何有效預防或緩解淋巴積水?

術後淋巴積水可透過多種方法管理:首先需定期進行物理治療師指導的淋巴引流按摩;其次避免手術側手臂接觸過重物體或測血壓;日常穿著彈性壓迫袖套亦能減少水腫風險。若出現肢體腫脹或疼痛,應立即通報醫療團隊評估是否需進一步治療。

接受全乳切除後,乳房重建手術的時間點和類型有哪些選擇?

重建手術可分為即時與延遲兩種時機,即時重建在切除同時進行,能減少二次手術創傷;延遲則留待患者身心恢復後執行。技術上包含自體組織移植、人工植入物或兩者結合,具體選擇需根據剩餘皮膚範圍、全身健康狀況及個人審美需求評估後決定。

全乳切除後,如何應對術後輔助放療可能引起的皮膚不適?

放射線治療期間,皮膚可能出現紅腫或乾癢,建議使用無香精保濕霜維護皮膚屏障,避免過度清潔或摩擦治療部位。若出現水泡或破損應暫停治療並通報醫師,可能需調整照射劑量或使用藥物控制發炎反應。

手術後多久能恢復一般活動?哪些動作需避免以防止併發症?

通常需2-4週恢復基本日常動作,但提舉超過2公斤物體、高舉雙臂超過頭頂或激烈運動建議延後3-6個月。睡覺時避免壓迫手術側肢體,洗澡時用溫水輕柔清潔傷口,並遵循醫囑定期回診確認癒合進度。

全乳切除與保乳手術的5年存活率差異是否顯著?選擇時需考量哪些因素?

多數研究顯示兩者在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無顯著差異,選擇關鍵在於腫瘤位置、患者年齡、腫瘤大小與個人心理需求。若腫瘤分散或基因風險高,醫師可能建議全乳切除以徹底清除病灶,最終需結合病理報告與多科團隊評估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