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療法是一種利用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疾病的生物治療技術,主要應用於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及感染性疾病。其核心原理在於激活或調節免疫細胞功能,使免疫系統能更有效地辨識並消滅病變細胞。近年因在晚期癌症治療中展現突破性成效,被視為現代精準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療法與傳統化療不同,著重於增強患者自身防禦機制而非直接毒殺癌細胞。根據患者病程階段與生物標記特徵,醫師會搭配化療、標靶治療或放射治療,形成整合性治療方案。
免疫療法主要分為四大類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細胞療法、治療性疫苗及細胞因子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PD-L1抑制劑)能解除癌細胞對T細胞的抑制,恢復免疫系統的辨識能力。CAR-T細胞療法則將患者T細胞基因修飾後回輸,直接攻擊特定抗原的癌細胞。
治療性疫苗包括癌症疫苗與佐劑,用以誘導特異性免疫反應;細胞因子如IL-2或IFN-α則用於調節免疫細胞活性。不同療法可能單獨使用或組合,需根據患者基因型與腫瘤微環境特性選擇最適方案。
癌症治療領域中,免疫療法已獲准用於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尿路上皮癌及頭頸部癌等實體瘤。在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方面,CAR-T療法對某些淋巴瘤與白血病顯示顯著療效。此外,部分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也運用免疫調節療法控制病程。
最新臨床試驗正擴展應用範圍,包含肝癌、胃癌及胰臟癌等難治性腫瘤。醫師會透過生物標記檢測(如PD-L1表現量、TMB腫瘤突變負荷)評估患者對免疫療法的敏感度,以決定治療適應性。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通常以靜脈注射方式給藥,每兩至三週一次,療程長度依反應調整。CAR-T療法則需分階段進行:T細胞採集→基因修飾→擴增→回輸,全程需住院觀察。治療劑量根據體表面積或體重計算,並定期監測免疫指標與器官功能。
局部免疫治療如瘤內注射或黏膜給藥,可能用於皮膚癌或頭頸部腫瘤。治療週期可能持續數月至數年,醫師會根據腫瘤反應評估(RECIST標準)調整劑量與頻率。
免疫療法的長期緩解率高,部分患者可達五年存活率提升30-50%。其選擇性靶向病變細胞,降低對正常組織的損害,相較於化療副作用較少。CAR-T療法對復發性血液惡性腫瘤的完全緩解率達50%以上,顯示其突破性療效。
可能引發免疫相關不良反應(irAEs),包含皮膚炎、腸炎、肝炎及肺炎等器官毒性。約15-30%患者會出現3-4級嚴重副作用,需立即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控制。CAR-T療法可能引發細胞激素釋放綜合徵(CRS)及神經毒性,需在專科中心監測。
禁忌症包含嚴重免疫缺陷、未控制的自體免疫疾病及活動性感染。接受CAR-T療法者需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劑至少3個月。治療前需評估心肺功能,並定期監測肝腎功能與血液學指標。懷孕或哺乳期婦女應避免使用,因可能影響胎兒或嬰兒免疫系統發育。
接受治療期間禁止接種活病毒疫苗,並需避免接觸感染源。若出現發燒、呼吸困難或神經症狀,應立即通報醫療團隊。
與化療併用時可能增加免疫毒性,需調整劑量並密切監測肝酵素與血球數。與類固醇或其他免疫調節藥物合併使用時,需評估免疫抑制與增強效果的平衡。標靶藥物可能影響T細胞活化,需調整給藥間隔時間。
KEYNOTE-002試驗顯示,PD-1抑制劑治療黑色素瘤患者中位無病生存期達18.0個月,優於傳統化療。CheckMate-238試驗證實,術後輔助免疫治療可降低高風險黑色素瘤患者復發風險40%。CAR-T療法在弥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完全緩解率達50-80%,改寫難治性血液瘤治療標準。
2020年Lancet Oncology分析顯示,聯合免疫療法使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提升至35%,且副作用發生率低於化療組。基因組學研究顯示,TMB(腫瘤突變負荷)高者對免疫療法反應率達60%,顯示生物標記導向治療的重要性。
化學治療透過化學藥物直接殺滅快速分裂細胞,但可能損害正常組織。標靶治療針對腫瘤特異性分子標的,如EGFR抑制劑,但易產生抗藥性。放射線治療局部消滅病灶,但適用範圍受限。這些傳統方法可作為免疫療法無效時的替代方案。
在腫瘤微環境不利的案例中,可能需先使用化療清除抑制性細胞,再進行免疫療法。新興的溶瘤病毒療法與癌症疫苗,可視為免疫療法的補充策略,但尚未普及使用。
和標籤。最後檢查是否符合所有格式要求,如HTML標籤正確,沒有英文字,問題形式多樣化,如「如何」、「需要」、「為什麼」等開頭。確保每個問題都獨特且提供實用資訊,幫助患者和照顧者理解治療的各個層面。
免疫治療前需要做哪些身體檢查或準備?
在接受免疫治療前,醫師通常會安排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及基線生物指標評估,以確認患者當前的健康狀態。此外,需詳細告知醫師過敏史、正在使用的藥物(包括中藥或補充劑),因部分成分可能影響治療反應或增加風險。患者也需調整生活習慣,如戒菸、改善飲食,以提升治療成效。
治療期間出現發燒或疲倦,是否需要立即停藥?
輕微發燒或疲倦可能是免疫治療的常見反應,但需密切監測症狀嚴重程度。若體溫超過38.5°C、持續虛弱影響日常活動,或伴隨呼吸困難等異常症狀,應立即聯繫醫療團隊。醫師可能調整劑量或開具支持性藥物,不建議自行停藥,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治療期間能否接種疫苗或進行其他手術?
免疫治療可能抑制或增強免疫系統功能,因此治療期間應避免接種活疫苗(如麻疹、水痘疫苗),並需與醫師討論其他疫苗時機。若需接受手術,需告知外科醫師正在接受免疫治療,因藥物可能延長出血時間或影響組織修復,需評估手術風險後安排時序。
治療間隔期如何透過飲食或運動緩解副作用?
建議採用高蛋白、低加工食品飲食,如優質肉類、全穀物及新鲜蔬果,以維持體力與免疫功能。輕度有氧運動(如散步、瑜伽)可改善疲勞,但需避免過度消耗。若出現腸胃不適,可分次少量進食,並諮詢營養師制定個人化飲食計畫,避免自行使用不明來源的補充劑。
治療結束後多久需要安排追蹤檢查?
治療結束後的追蹤頻率依病情而定,通常前兩年每3-6個月進行一次血液檢查與影像學評估,之後逐步延長至每年一次。醫師會觀察腫瘤標記指數、器官功能及潛在長期副作用(如荷爾蒙失調),患者需紀錄身體變化,如不明皮疹或持續倦怠,並及時回診說明,以利及早發現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