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器療法是哮喘管理的核心治療方式,透過吸入裝置將藥物直接輸送至呼吸道,以緩解發作症狀或控制慢性炎症。此療法能有效減少氣道狹窄、降低過度反應,並改善肺功能。
與口服或靜脈注射藥物相比,吸入給藥方式能提高局部藥物濃度,同時減少全身性副作用。治療目標包括預防症狀發作、減少急救藥使用頻率,並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主要分為兩大類型:快速緩解型(支氣管擴張劑)及長期控制型(類固醇吸入劑)。短效β2受體促效劑(SABA)如沙丁胺醇,可迅速鬆弛支氣管平滑肌;而吸入型皮質類固醇(ICS)如布地奈德,則需持續使用以減輕慢性炎症。
組合療法常見於中重度哮喘,如ICS與長效支氣管擴張劑(LABA)的複方製劑。此外,新型生物製劑吸入劑亦針對特定發炎因子,提供精準治療選擇。
適用於所有年齡層哮喘患者,包括急性發作期的症狀緩解,以及長期控制氣道炎症。亦可用於預防運動誘發性 bronchoconstriction 或環境刺激物觸發的症狀。
部分製劑也適用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治療,但需醫師評估適應症。對嚴重哮喘患者,可能需併用吸入器與全身性類固醇或其他生物製劑。
使用前需清潔裝置並檢查藥量,正確步驟包括深呼氣後屏息數秒,確保藥物均勻分布於呼吸道。首次使用或更換型號時,應由醫護人員示範正確技巧。
劑量依病情嚴重度調整:急性發作期可能需要每4-6小時使用SABA;ICS通常每日1-2次定時使用。醫師會根據控制指標(如PEF值)調整維持劑量。
長期規律使用能降低住院率與急診就醫次數,研究顯示ICS可減少70%以上炎症標記物。兒童專用吸霧器(如面具式設計)提高幼兒治療依從性。
短期副作用包括口乾、喉嚨刺癢或咳嗽,可透過漱口減少口腔真菌感染風險。長期使用ICS可能導致聲嘶或口腔潰瘍,需定期口腔護理。
嚴重風險包括:過量使用SABA可能誘發心悸或手顫,長期單獨使用LABA可能增加哮喘惡化的風險。特殊族群如嚴重心臟病患者需謹慎評估。
禁忌症包括對藥物成分過敏、裝置材料不適應者。使用期間需定期監測肺功能指標,並避免與其他氣霧劑型同時使用以免藥物殘留。
懷孕或哺乳期婦女需評估風險效益,兒童使用需成人監督。曾有心律不整病史者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時,應選擇低刺激劑型。
與口服類固醇合併使用可能增加聲帶水肿風險,需調整劑量比例。使用茶鹼類藥物時,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可能增加心悸副作用。
同時使用抗組織胺或抗膽鹼能藥物時,需注意藥物作用時序。醫師會評估患者正在使用的抗高血壓藥或糖尿病藥物的交互作用潛在風險。
臨床試驗顯示,規律使用ICS可降低50-70%急性發作次數,肺功能測試(FEV1)平均改善15-20%。長期追蹤研究證實,正確使用吸入器可將住院率降低60%以上。
生物製劑吸入劑型在重度哮喘試驗中,將急性惡化次數減少40-60%。患者教育程度與吸入技巧正確性,直接影響療效達標率。
急性嚴重發作可能需短期口服類固醇,長期控制可選擇口服 leukotriene受體拮抗劑。嚴重哮喘患者可能需要抗IgE單株抗體或抗IL-5生物製劑。
但替代方案常伴隨較多全身性副作用,吸入器療法因其精準作用與高效益風險比,仍為首選治療方式。
正確使用吸入器需注意以下步驟:使用前清潔口腔,搖勻藥瓶(若為混懸液型),深呼氣後嘴部完全包覆吸嘴,噴藥同時緩慢深吸氣,吸氣後屏氣約十秒並漱口。建議初次使用時由醫護人員示範,或搭配「擴散器」輔具提升藥物到達肺部的效率。若症狀未改善,應回診調整用藥而非自行增加劑量。
吸入型類固醇長期使用是否會影響骨骼健康?吸入型類固醇的全身性吸收量極低,導致骨質疏鬆的風險相對小。但若長期高劑量使用,可能需定期監測骨密度。建議患者每日攝取足够鈣與維他命D,並進行負重運動(如步行、體操)以維持骨質。若擔心副作用,應與醫師討論替代方案,而非擅自停藥。
天氣變化或空氣汙染時,如何調整吸入器的使用頻率?在空氣汙染或氣溫驟變時,建議攜帶速效支氣管擴張劑以應急性發作。若預測會接觸刺激物(如髒空氣、花粉),可提前10-15分鐘使用預防性藥物。若症狀頻繁發作,應紀錄觸發因子並回診調整控制用藥,而非單純增加急救藥劑的使用次數。
吸入器治療的療效需要多久才能顯現?短效支氣管擴張劑通常數分鐘內緩解症狀,而控制用藥(如類固醇吸入劑)需持續使用2-4週才能顯著降低氣道敏感度。患者應每日規律使用控制型藥物,並配合病情追蹤指數(如呼吸峰值流量計)監測進展。若超過6週無改善,應立即回診評估治療方案。
進行劇烈運動時,如何避免誘發氣喘發作?運動前15-30分鐘可先使用短效支氣管擴張劑,並選擇溫度適中的環境進行。運動時建議從低強度開始,逐漸增加幅度,同時避免在髒空氣或寒冷乾燥氣候下劇烈活動。若運動後仍常出現胸悶,需回診調整日常控制用藥劑量,可能需增加抗發炎藥物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