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灌流掃描(Lung Perfusion Scan)是一種核醫影像檢查,主要用於評估肺部血液灌流狀況。透過注射放射性示蹤劑後,利用γ相機追蹤其在肺血管的分布,可協助診斷肺栓塞、評估肺血管阻塞程度或肺手術前的功能評估。
此檢查結合通氣灌流掃描(V/Q Scan)時,準確率更高。其核心價值在於非侵入性地提供肺部血流動態資訊,尤其在懷疑肺栓塞但其他檢查結果不明確時,成為關鍵診斷工具。
肺灌流掃描分為單光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SPECT)和正子斷層掃描(PET)兩大類型。檢查中會使用 Technetium-99m 等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macrocyclic) Colloid 作為示蹤劑,經靜脈注射後隨血液流動。
放射性粒子在肺血管的分布情況,會被掃描儀器偵測並生成三維影像。阻塞區域會顯示為放射性濃度降低的「灌流缺損」,此現象是診斷肺栓塞的重要指標。檢查全程約需30至90分鐘,依病灶位置調整掃描次數。
主要適用於懷疑肺栓塞但D-二聚體結果正常或CT肺血管攝影無法執行的患者。也用於評估肺動脈高血壓、肺移植前後的血管功能,或判斷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血流代償狀況。
在特定情況下,如對碘造影劑過敏、腎功能不全無法接受CT檢查的患者,肺灌流掃描成為首選評估工具。此外,對疑似肺栓塞但臨床指數(Wells score)中等風險的患者,此檢查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診斷程序。
患者需在檢查前移除金屬物品,並可能先接受通氣掃描(吸入放射性氣體)。注射劑量約為740至1850 MBq的放射性同位素,劑量依體重和掃描需求調整。
注射後需靜臥15-30分鐘讓示蹤劑均勻分布,掃描時需保持平躺並避免移動。全程無需麻醉,檢查後示蹤劑約在24小時內經尿液排出,需多喝水促進代謝。
主要優點包括:
與肺动脉造影相比,其侵入性低且準確率達85-95%。在評估多發性小栓塞或慢性栓塞性肺高血壓時,能提供動態血流資訊,成為其他檢查的補充。
主要風險包括:
嚴重風險:妊娠婦女可能造成胎兒暴露,需嚴格禁忌執行。少數患者可能出现注射部位腫脹或血管炎,需在檢查後觀察30分鐘。
禁忌症包括:
檢查前需告知醫師以下資訊:近期接受過其他放射性檢查、腎功能不全、甲狀腺疾病或妊娠可能。糖尿病患者需暫停服用含碘藥物以避免干擾影像解析度。
與抗凝血劑合併使用時需注意出血風險,但藥物本身不影響檢查結果。若患者正在接受腎臟顯像檢查,需間隔48小時以上避免放射性物質干擾。
與CT肺動脈造影相比,此檢查在肺野外帶病灶的診斷準確率更高,但對中心血管阻塞的敏感度較低,需根據臨床情境選擇合適檢查。
多項研究顯示,肺灌流掃描在排除肺栓塞的敏感度達97%,特異度約85%。結合通氣掃描後,診斷準確率可提升至95%以上,成為急性肺栓塞分階診斷的重要依據。
在慢性肺動脈高血壓患者中,灌流掃描能精確定位血管阻塞區域,與右心導管檢查的相關性達0.87。國際胸腔醫學指引將其列為第二線診斷標準。
主要替代檢查包括:
CTPA在中心肺動脈阻塞診斷上更直接,但腎衰竭患者需選擇灌流掃描。D-二聚體血液檢查可作為篩選工具,但無法取代影像學證據。
患者需提前告知醫療團隊過敏史、懷孕可能性或腎功能異常等病史。檢查當天需攜帶相關醫療報告,並依指示禁食4至6小時,避免服用特定藥物(如含碘造影劑)。若有安裝心律調節器或金屬植入物,應事先說明。
檢查後可能出現哪些不適?該如何應對?部分患者可能在注射顯影劑後感到注射部位疼痛或輕微頭暈,通常數小時內緩解。若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皮疹),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並接受抗過敏治療。檢查後可正常飲食,但需觀察24小時內有無異常症狀。
檢查後是否需要調整日常活動或用药?一般而言,檢查後可立即恢復日常活動,但建議避免劇烈運動24小時以減少注射部位受損。若患者原本使用抗凝血劑或其他藥物,應遵從醫師指示,無需因檢查特別調整用藥,除非有特殊指示。
若檢查結果異常,接下來的診斷方向可能有哪些?異常結果可能提示肺栓塞或血管阻塞,醫師可能安排CT肺動脈造影、D-二聚體血液檢查或通氣灌注掃描結合評估。進一步治療可能包括抗凝血療法、手術或溶栓,具體方案依病灶位置和嚴重程度而定。
檢查的準確性受哪些因素影響?如何確保結果可靠性?準確性可能受患者體位不固定、顯影劑代謝速度差異或心肺功能影響。為提高準確性,檢查時需保持靜止,並結合臨床症狀、其他影像檢查及實驗室數據綜合判讀。醫師會根據整體評估避免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