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電腦斷層掃描(Pelvic CT Scan)是一種利用X光與電腦技術生成骨盆區域三維影像的檢查方法。主要用於評估骨盆器官、骨骼結構及周圍組織的異常,例如腫瘤、感染、外傷或先天畸形。此檢查能提供高解析度的解剖結構資訊,協助醫師精準診斷疾病程度與制定治療計畫。
與一般X光相比,CT掃描能呈現更細節的組織層面,尤其在評估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或骨骼骨折時具有優勢。檢查過程無創傷,但需注意辐射暴露及可能使用的造影劑影響。
骨盆CT掃描分為「普通掃描」與「增強掃描」兩種類型。普通掃描透過X光穿透身體後,由電腦組合多角度影像,形成橫斷面圖像;而增強掃描則在靜脈注射含碘造影劑後進行,可突出血管、腫瘤或發炎組織的對比度。
其核心機制在於不同組織對X光的吸收係數差異。造影劑的使用能增強特定組織的顯影效果,例如腎臟、子宮或膀胱的病變。掃描儀會以旋轉方式發射X光,結合高速感應器收集數據,最終由電腦演算法重建三維立體影像。
此檢查常見於以下情況:
此外,亦用於追蹤癌症治療成效、評估先天性泌尿系統異常,或術前評估手術範圍。某些炎症或血管異常(如動脈瘤)的診斷也會依賴此技術。
檢查前需移除金屬物品,並依檢查類型決定是否禁食或服用口服造影劑。增強掃描患者需經靜脈注射含碘造影劑,劑量根據體重與腎功能調整,成人常見劑量為每公斤體重1.5-2毫升。
掃描時間約10-15分鐘,患者需平躺並保持靜止。若使用鎮定劑,適用於兒童或焦慮患者。檢查後通常無需特殊恢復措施,但需觀察造影劑可能引起的過敏反應或腎功能變化。
主要優點包括:
與MRI相比,CT掃描時間較短且對金屬植入物的影響較小,適合急診環境使用。造影劑則能強化血管或腫瘤的顯示,提升診斷準確率。
主要風險包含:
重要警示:妊娠婦女應避免檢查,除非絕對必要。慢性腎病患者需在檢查前評估腎小球過濾率(GFR),必要時使用低劑量造影劑或延後檢查。
禁忌症包括:
檢查前需告知醫師過敏史、糖尿病或甲狀腺疾病病史,並遵循禁食或飲水指示。裝有心律調節器或金屬植入物者需事先通知名醫護人員。
CT掃描本身不直接與藥物或手術相互作用,但造影劑可能與某些藥物(如含鉀藥物)產生交互作用,需在檢查前暫停使用。若患者正在接受化療或免疫治療,需評估造影劑對治療計畫的影響。
與MRI比較,CT在顯示骨骼結構較優異,但MRI在軟組織對比上更清晰。兩者常根據臨床需求互補使用。
研究顯示,骨盆CT對骨盆骨折的診斷準確率高達95%以上,對卵巢腫瘤的大小與侵犯範圍評估誤差小於2mm。在感染性病變中,結合增強掃描可準確區分膿瘡與腫瘤。
臨床指引建議其作為急診外傷評估的首選檢查,亦是癌症分期的標準程序。多數醫療機構將其納入疑診骨盆深部病變的第一線影像工具。
替代檢查包括:
選擇替代方案需考量病患症狀、檢查目標及醫療設備可近性。例如懷孕婦女可能優先選擇MRI,而外傷患者則因CT快速成像而為首選。
進行骨盆CT掃描前,通常需要空腹4至6小時,尤其若需注射對比劑時更需遵守。若有腎臟疾病或甲狀腺問題,需提前告知醫務人員,可能需調整對比劑種類或用量。具體指示依檢查目的及個人健康狀況而定,務必遵循醫院提供的準備清單。
骨盆CT掃描會有輻射暴露嗎?如何降低風險?CT掃描會接觸離散式電離輻射,但現代儀器已優化劑量至最低必要水準。檢查時需脫除金屬物品並穿戴防護衣,腹部及骨盆檢查可針對性保護性腺區域。若懷疑懷孕或6個月內需多次掃描,應與醫師討論替代方案如超音波或MRI。
掃描進行中需要保持特定姿勢嗎?如何緩解緊張?需根據醫囑保持平躺並盡量固定姿勢,掃描期間短則數分鐘,長約15分鐘。若感到焦慮,可提前告知工作人員使用鎮定劑或耳機聽音樂緩解。緊張導致的不自主移動可能影響影像清晰度,技術人員會全程透過監控協助調整。
檢查後當日能恢復正常飲食或活動嗎?若未使用對比劑,大多數患者檢查後可立即恢復日常活動及飲食。若使用含碘對比劑,建議多喝水促進代謝,24小時內避免激烈運動。若出現皮膚搔癢、呼吸困難等過敏反應,應立即就醫。
骨盆CT與MRI在診斷骨盆病變時有何差異?CT擅長顯示骨骼結構及急診出血病變,成像速度快且空間解析度高;MRI則優於軟組織分辨,如子宮、膀胱病變或神經周圍侵犯。若需評估骨骼轉移或急診外傷,CT是首選;而婦產或泌尿系統腫瘤分期可能需要MRI補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