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PET Scan)是一種先進的醫學影像技術,主要用於診斷疾病、評估治療效果及追蹤病程變化。其原理是利用放射性示蹤劑與特殊攝影機,捕捉人體代謝活動的即時影像,特別擅長檢測癌症、心臟疾病及神經系統異常。此技術結合核醫學與電腦斷層掃描(CT)或磁振造影(MRI)的複合掃描,能提供三維立體影像,協助醫師做出精準診斷。
PET Scan的關鍵在於「功能性成像」特性,能顯示細胞代謝狀態,與傳統解剖結構影像技術(如X光或超音波)形成補充。在癌症治療中,它常被用於癌症分期、判斷治療反應,以及早期發現復發跡象。此外,在神經學領域,它可評估阿茲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的腦部代謝異常,成為非侵入性診斷的重要工具。
PET Scan的核心技術在於「放射性示蹤劑」的應用。患者會先注射含有放射性同位素(如氟化鈉-18)的藥物,這些示蹤劑會隨著血液流動至全身,並在代謝活躍的組織(如腫瘤細胞)中累積。掃描儀透過偵測示蹤劑衰變時發出的γ光子,經電腦演算法重建為三維影像,顯示代謝活躍區域的分布與強度。
與傳統影像技術的差異在於,PET Scan強調「生物功能」而非「解剖結構」的呈現。例如,癌症腫瘤即使在初期尚未形成明顯組織變形,其代謝活性可能已異常活躍,此時PET Scan能提前發現病灶。現代常見的「PET-CT」或「PET-MRI」複合掃描,則結合結構與功能資訊,提供更全面的診斷依據。
主要適應症包括:
此外,它也用於免疫系統疾病(如發炎性腸病)的活性評估,或在器官移植前評估組織排斥風險。醫師可能根據個案需求,將PET Scan與其他影像技術結合使用以提高診斷準確性。
檢查流程通常分為四步驟:
劑量方面,單次檢查的放射線暴露劑量約等同於3年自然環境背景輻射量,劑量控制符合國際安全標準。示蹤劑劑量根據體重與檢查部位調整,但總體積僅數毫升,且半衰期短(約110分鐘),大多在24小時內經腎臟排出體外。
主要優點包括:
例如,癌症患者接受化療後,PET Scan能快速評估腫瘤代謝活性是否降低,避免不必要的治療延長。在神經系統疾病中,它能區分癡呆症類型,協助醫師調整治療策略。
絕大多數患者僅有輕微不適,可能風險包括:
重要注意事項:檢查前需遵從禁食指示(通常需空腹4-6小時),因血糖過高可能影響示蹤劑代謝。糖尿病患者需調整胰島素或口服血糖藥使用,避免影響成像準確性。
禁忌症包括:
檢查前需告知醫師是否懷孕、哺乳或有過敏史。糖尿病患者需調整血糖控制方案,並在檢查前8小時開始禁食以確保成像準確。
PET Scan本身不直接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但需注意:
若患者正在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需告知醫師用藥時間與劑量,以評估掃描時機是否適合。示蹤劑與一般藥物無化學交互作用,但需注意藥物對代謝過程的潛在干擾。
臨床研究顯示,PET Scan在癌症診斷的敏感度達90%以上,尤其在淋巴瘤分期準確性高出傳統方法30%。在心臟醫學中,其評估心肌存活組織的準確性已被多項研究證實,能有效預測心臟手術後功能恢復程度。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其用於肺癌、乳癌等12種癌症的分期,歐洲指南更將其列為某些腫瘤治療前的標準程序。在神經學領域,其診斷阿茲海默症的確診率高達95%,成為生物標記的黃金標準。
替代技術包括:
選擇替代技術需視病灶類型與診斷目標。例如,腦部結構異常優先選擇MRI,而癌症轉移評估則以PET-CT為首選。醫師會根據病患狀況與醫療需求,選擇最適切的影像技術組合。
。避免任何英文,並保持用詞專業但易懂。檢查每個問題是否有重疊,並確保答案提供具體資訊,例如提到禁食時間、是否需要陪伴、結果解讀的時間等。這樣不僅滿足格式要求,也能提供實用資訊給患者和照顧者。
接受PET檢查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檢查前需遵循醫護指示,通常包括檢查前4至6小時禁食,並避免劇烈運動。若患者有糖尿病,需提前告知醫護人員以調整血糖控制方案。此外,穿著舒適衣物並避免佩戴金屬飾物,以確保掃描過程順利進行。
PET檢查期間會感到不適或疼痛嗎?
檢查過程通常無痛,但部分患者可能因需靜脈注射顯像劑而有針刺感。檢查時間約30分鐘至2小時,需保持平躺不動,若患者感到焦慮,可提前告知醫護人員安排鎮靜劑或陪伴措施。
PET檢查後日常活動是否受影響?
檢查後可立即恢復正常飲食與活動,但建議多喝水以加速顯像劑代謝。一般需等待24小時讓放射性物質排出體外,此期間建議避免接近孕婦或嬰幼兒,但並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顯著限制。
PET檢查結果如何與其他影像檢查結果結合使用?
醫師通常會將PET與CT或MRI影像融合分析,以同時觀察病灶的代謝活性與解剖結構,提升病變定位與診斷準確性。例如癌症治療中,結合影像可判斷腫瘤活性變化,協助評估治療反應。
檢查後多久能取得報告?結果異常需立即治療嗎?
報告通常需2至5個工作天,由核醫科醫師與主治醫師共同解讀。若結果顯示異常,醫師會根據病灶特性與患者狀況制定下一步計劃,部分情況可能需立即治療,但具體方案需經完整評估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