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外營養(Parenteral Nutrition, PN)是一種通過靜脈直接供應人體所需營養的治療方式,主要用於無法經口或腸道消化吸收足夠營養的患者。此療法能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電解質及維生素等全營養支持,確保患者在病態或手術期間維持基本代謝需求與組織修復。
治療核心在於模擬腸道吸收途徑,將營養素直接輸送到血液中,適用於消化道功能嚴重障礙或長期禁食的患者。醫師會根據患者年齡、體重、疾病嚴重程度,制定個體化配方以避免營養不良或代謝異常。
腸外營養主要分為「全營養型」與「部分補充型」兩大類型。「全營養型」包含所有必需營養素,適用於完全無法進食的患者;「部分補充型」則針對特定營養素缺乏進行補充。其作用機制是透過中心靜脈導管將營養液輸入體內,直接被細胞利用以支撐組織修復與免疫功能。
配方組成包含葡萄糖供應能量、氨基酸合成蛋白質、脂肪乳劑提供必需脂肪酸,並添加電解質維持體液平衡。維生素與礦物質則確保代謝途徑正常運作。治療過程需嚴格監控血糖、肝功能與血脂,避免代謝失調。
主要適用於消化道功能喪失或嚴重受損的患者,如短腸症候群、嚴重灼傷、化療後腸道吸收障礙等。手術後恢復期或長期昏迷患者也常使用此療法維持營養狀態。此外,先天性代謝異常或嚴重吸收不良症候群也是重要適應症。
當患者因疾病或治療導致攝食量低於60%需求量超過一週時,即符合腸外營養的啟動條件。例如胰腺炎急性期、嚴重克隆氏症發作期間,腸道無法承受正常消化過程,需完全依賴靜脈營養。
治療通常透過中心靜脈導管(如 Hickman 管或 PICC)輸注,每日劑量依患者體重計算。成人基礎配方通常含3-4g/ kg 的氨基酸、60-70%熱量來自葡萄糖,脂肪乳劑佔30%熱量。兒童與特殊病患需調整配方比例。
輸注速率需緩慢且均勻,全營養型療程一般持續數週至數月,部分補充型可能僅需短期使用。醫師會每週調整配方,根據血糖、血脂肪與肝功能監測結果進行動態調整。
對嚴重燒傷或大手術後患者,可顯著縮短恢復時間。與腸內營養相比,能完全避開腸道負擔,尤其適用腸道完全阻塞或功能喪失的案例。
嚴重風險包括:
常見副作用如靜脈炎、脂質代謝異常或微量營養素中毒。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膽汁淤積或骨質疏鬆,需定期追蹤肝功能與骨密度。
禁忌症包括嚴重肝衰竭、未控制的高血糖或高脂血症、以及中心靜脈導管感染未受控的患者。凝血功能異常者需謹慎使用,因可能增加血栓風險。妊娠期或嚴重腎功能不全患者需調整配方。
治療期間需每日監測生命徵象與血糖,每週抽血檢查肝功能、電解質及腎功能。若出現發燒、穿刺部位紅腫或意識改變,應立即停藥並評估感染可能性。
與化療藥物並用時需調整營養液配方,避免藥物代謝受阻。使用抗生素時需注意與營養液成分的相容性,例如氨基糖苷類可能增強肝毒性。利尿劑使用時要調整電解質補充量。
與免疫抑制劑並用時需監測肝功能指標,因部分藥物可能干擾維生素代謝。同時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需加強抗氧化營養素補充以減輕組織損傷。
臨床研究顯示,腸外營養可使短腸症候群患者的存活率提升40-60%。接受腹部大手術的患者使用此療法後,住院天數平均縮短5-7天。長效型營養液可將感染併發症率降低至12%以下。
兒童患者使用後生長發育指數可恢復至正常曲線的85%以上。多中心研究證實,規範化配方能將肝脂肪變性的發生率控制在15%以下,達標關鍵在於精準監測與配方調整。
腸內營養(EN)是主要替代方案,透過鼻胃管或胃造口管供應營養。口服營養補充飲品適用於輕度營養不良患者。特殊情況下可採用腸內與腸外聯合治療,例如部分腸道功能恢復的患者。
短期營養支持可考慮腸內營養搭配口服攝取。但在腸道完全阻塞或化療期間,腸外營養仍是唯一選擇。醫師會根據腸道恢復潛力與疾病嚴重度決定治療策略。
标签包裹,并且整个部分以
等。确保每个答案大约3-4句,信息全面但简洁。确认所有术语一致,没有遗漏任何用户指定的要点。完成后,再通读一遍确保符合所有指导方针。
患者應嚴格遵循醫療團隊的衛生指示,包括接觸導管前徹底洗手或使用消毒凝膠。每日檢查穿刺部位是否有紅腫、滲液或發熱現象,並保持敷料乾燥清潔。若需更換敷料或接觸導管,務必使用無菌技術。如出現疑似感染症狀,應立即通報醫護人員。
接受腸外營養治療時,如何應對血糖異常的問題?治療期間需定期監測血糖值,尤其針對糖尿病或代謝異常患者。營養師會根據血糖數據調整葡萄糖濃度及胰島素使用劑量。患者應避免自行調整輸注速度或配方比例,並在出現頭暈、多尿等症狀時立即告知醫護人員。
長期接受腸外營養的患者,骨骼健康需注意哪些問題?長期治療可能導致骨質疏鬆,建議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醫師可能開具鈣質與維生素D補充劑,並建議適度負重運動。若患者有骨折病史或骨質流失跡象,醫療團隊會調整營養配方以強化骨骼健康。
腸外營養治療中若出現肝功能異常,應如何處置?治療期間需定期抽血檢驗肝功能指數,如ALT、ALP或胆紅素濃度。若異常上升,醫師可能暫停治療或調整脂肪乳劑與維生素用量。患者應避免同時使用肝臟代謝藥物,並配合低脂飲食以減輕肝臟負擔。
接受腸外營養治療時,如何維持皮下導管的導管通暢?每日需按醫療指示以生理食鹽水封管,避免血液凝固阻塞導管。若發現輸注阻力增加或液體滯留,可先確認導管位置是否偏移,並立即聯絡醫護人員進行專業處理。避免自行強力推注或拉扯導管,以防損傷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