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療法是一種透過外來氧氣補充人體所需氧氣的醫療技術,主要用於改善組織缺氧狀態。當患者因疾病或外傷導致血氧濃度不足時,透過不同裝置提供高濃度氧氣,可有效提升動脈血氧分壓(PaO₂)及血氧飽和度(SpO₂)。此療法常見於急診、重症監護及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長期治療,能緩解呼吸困難、昏厥等症狀,並降低器官衰竭風險。
氧氣療法根據給氧方式可分為四大類型:
此療法主要適用於以下狀況:
給氧濃度需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調整,一般成人目標為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0%-95%。高流量氧氣(>60%)通常限制使用時間以避免氧中毒,而慢性患者可能需24小時低流量給氧(1-2升/分鐘)。醫療團隊會根據動脈血氣值(如PaO₂<55 mmHg)或SpO₂<90%的指標調整劑量。家庭用氧療需嚴格遵循醫療指示,不可自行調高濃度。
主要效益包括:
過度給氧可能誘發氧中毒,導致肺纖維化或視網膜病變(尤其早產兒)。其他潛在風險包括:
禁忌症包括:
與支氣管擴張劑或類固醇合併使用時,需調整給氧濃度避免二氧化碳蓄積。使用正壓給氧(CPAP)時,可能與抗凝血劑產生交互作用,需監測凝血功能。早產兒接受高濃度氧氣時,需與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協調使用。
多中心研究顯示,COPD患者接受長程氧療(LTOT)可提升3年存活率至80%以上。新生兒重症監護室使用氧氣療法後,早產兒的呼吸窘迫症候群死亡率已從20世紀的50%降至目前的5%-10%。急診室使用目標導向給氧策略可降低心肌梗塞患者的併發症率。
當氧氣療法不適用時,可考慮:
,整个结构以
患者在接受氧療前,需確認呼吸管道的清潔與通暢,並避免在治療環境中使用易燃物品。醫護人員會根據患者體徵調整氧氣濃度,患者需配合保持平躺或半坐姿勢,並告知任何不適感,以確保治療安全有效。
氧療期間若出現鼻腔或呼吸道乾燥不適,應如何處理?乾燥感是常見副作用,可透過使用加濕器或生理食鹽水潤喉緩解。若症狀嚴重,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調整氧氣流量或添加濕化裝置,切勿自行更改設備設定。
接受氧療時是否能同時進行日常活動,如閱讀或進食?低流量氧療通常允許輕度活動,但需避免移動過多導致管線絆倒。進食時應小心防止液體逆流,且治療期間禁止吸煙或靠近火源,以防氧氣環境引發火災風險。
氧療結束後,患者需要進行哪些後續追蹤或護理?治療後需定期回診監測血氧飽和度及肺功能,並記錄日常症狀變化。若出現呼吸困難加劇或發紺等異常,應立即就醫。醫療團隊會根據恢復情況調整後續治療方案。
氧療的療效因人而異,患者如何判斷治療是否達標?療效需透過血氣分析、血氧濃度監測及症狀改善程度綜合評估。一般而言,治療目標為將血氧飽和度提升至90%以上,但具體標準依疾病類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心臟衰竭)而異,需與醫師定期確認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