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切除術(Nephrectomy)是一種用於移除部分或全部腎臟的外科手術,主要用於治療腎臟疾病或腫瘤。此手術可分為「全腎切除」及「部分腎切除」,視病灶範圍與患者狀況而定。其核心目的是切除病變組織以防止惡性腫瘤擴散或處理嚴重損傷的腎臟。
在腎癌治療中,腎切除術常作為根治性療法;若腎臟因外傷、感染或嚴重損傷失去功能,手術亦是最終解決方案。手術方式依患者體質與病灶位置,可能選擇傳統開腹或微創技術。
腎切除術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手術機制包含定位腎動脈與腎靜脈,阻斷血流後切除目標組織,並確保殘留腎組織的血液供應。部分切除時需保留健康腎組織,以維持腎功能。
主要適應症包括:
在某些情況下,若單側腎臟嚴重受損但另一側功能正常,醫師可能建議全切除以避免感染或惡化風險。
手術通常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時間依範圍而異,全腎切除約需3-5小時,部分切除則更複雜。患者需在術前禁食並接受血液檢查、影像掃描評估腫瘤位置。
術後需住院5-10天,恢復期約4-6週。醫師會根據腎功能、年齡與合併症調整手術方式,例如年長患者可能優先選擇微創技術以減少創傷。
主要效益包括:
長期追蹤顯示,早期腎癌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後,5年存活率可達70-90%。此外,微創技術的併發症率較傳統開腹手術降低30%以上。
可能的風險包含:
嚴重併發症包括: 腎動脈栓塞、肺栓塞風險,或手術後殘留腎組織功能不足。年長患者或合併糖尿病者,恢復期可能延長並增加感染風險。
禁忌症包含:
術後需密切監測血壓、腎功能指數,並避免劇烈運動至少6週。患者應遵從醫師指示使用止痛藥與抗生素,並定期接受尿液與影像檢查追蹤。
此手術常與其他治療結合:
需注意止血藥物與麻醉藥物的交互作用,例如抗凝血劑需暫停使用以減少術中出血風險。醫師會根據患者藥物使用史調整麻醉方案。
根據臨床研究,早期腎細胞癌患者接受根治性全腎切除後,5年存活率達70-90%。部分切除術可保留腎功能,尤其對單側腎臟健康者,長期存活率與全切除無顯著差異。
微創技術的使用使術後疼痛減少40%,住院天數縮短至5-7天。大型研究顯示,機器人輔助手術的腫瘤邊界清除率高達98%,併發症率低於傳統手術。
非手術選擇包括:
替代方案的選擇需評估腫瘤性質、患者整體健康與腎功能。例如,單側腎臟患者可能優先考慮部分切除或消融術,避免全切除後腎衰竭風險。
標籤,並確保結構正確。最後,確保所有資訊準確,基於最新的醫療指南,避免過時的建議。
患者需接受詳細的影像學檢查(如腹部電腦斷層掃瞄或磁振造影),以評估腎臟病灶位置及血管分布。此外,血液檢查、心肺功能評估及凝血功能測試也是必要步驟,用以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手術,並降低術中風險。
術後尿漏的風險如何預防與處理?尿漏是部分腎臟切除術後的潛在併發症,手術中醫師會透過縫合技術及引流管放置來降低風險。若術後發現引流液呈尿液性狀或發熱,需立即通報醫護人員,可能需透過影像檢查確認,嚴重時需短期置放雙J管或再次手術調整縫合處。
手術後多久能恢復日常活動?傳統開腹手術後通常需住院5-7天,腹腔鏡或達文西機器人手術則縮短至3-5天。一般建議術後4-6週內避免提舉重物或劇烈運動,但可逐漸恢復輕度活動如散步。具體復原時間需依切除範圍及個人體質調整,應遵循主治醫師指示。
單側腎臟切除後,另一側腎臟會不會加速退化?健康成年人單側腎臟切除後,剩餘腎臟會代償性增強過濾功能,通常不會導致急性腎衰竭。但長期來看,原有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或年長患者可能需定期追蹤腎功能。建議透過控制血壓、低蛋白飲食及避免腎毒性藥物來保護剩餘腎臟。
術後多久需要回診檢查?術後首年建議每3-6個月進行腎功能、腹部影像檢查及腫瘤標記追蹤。若切除腎臟因腫瘤接受治療,需依癌症分期調整追蹤頻率,例如高風險患者可能增加PET-CT檢查次數。長期追蹤可早期發現復發或第二原發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