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修復是一種針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外科手術療法,主要用於修復撕裂或受損的半月板組織。半月板作為膝關節內的緩衝結構,能分散壓力並穩定關節,其損傷常導致疼痛、活動受限及退化性關節炎風險增加。此治療旨在恢復半月板功能,避免長期結構損傷,適用於特定類型的撕裂傷口。
手術通常透過關節鏡微創技術執行,醫師會直接修復組織或移除無法修復的部分。治療目標在於保留半月板的生理功能,降低未來關節炎及二次手術的機率,尤其針對年輕、活動量高的患者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主要分為「直接縫合修復」與「生物促癒技術」兩大類。直接縫合利用可吸收縫線將撕裂組織精準對合,促進自然癒合;生物促癒技術則可能結合生長因子或支架材料,刺激周邊組織修復。
適用於半月板紅區(血液供應充足區域)的垂直或桶柄狀撕裂,患者年齡通常低於40歲且關節退化程度輕微。急性損傷(受傷時間短於3個月)及活動需求高的患者(如運動員)為優先選擇對象。
禁忌症包括白區撕裂(血液供應不足)、嚴重關節退化或患者全身狀況無法承受手術。醫師會透過MRI及臨床檢查判斷適應性,並排除其他關節問題。
手術通常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時間約1-2小時。醫師會先關節鏡評估損傷程度,再決定修復或部分切除。術後需配合支具固定及物理治療,恢復期約6-12週。
劑量概念在於手術範圍與縫合密度,醫師根據撕裂長度及位置調整縫線數量。例如邊緣撕裂可能需要2-4針縫合,中央撕裂則可能以修整為主。
保留半月板結構能維持關節力學平衡,降低早期退化性關節炎風險達40-60%。微創技術縮短恢復時間,患者可在3-6週逐漸恢復日常活動。
可能併發症包括感染(發生率約1-3%)、修復後再撕裂(5-10%)及血栓風險(需術後抗凝治療)。少數患者可能因組織癒合不良需二次手術。
嚴重風險: 神經血管損傷、慢性關節僵硬、異物反應等。醫師會在術前評估患者血液凝固功能及代謝狀態以降低風險。
術前需停用抗凝血藥物(如阿斯匹靈)至少1週,並控制血糖與血壓。術後需嚴格遵循復健計畫,避免過早負重或扭曲動作。
禁忌症包括:半月板白區撕裂、嚴重骨關節炎、凝血功能異常、感染性關節炎,或患者無法配合復健計畫等情形。
與傳統部分切除術相比,修復術能保留更多組織但復健時間較長。常與物理治療、關節內注射(如玻尿酸)結合使用,但需避免同時使用抗凝血藥物。
若患者同時接受髕骨軟骨修復,需調整復健時程以避免雙重組織損傷。醫師會評估多治療方式的協同效應與風險累積。
研究顯示,紅區撕裂患者接受修復後,10年關節炎發生率較切除組降低65%。90%患者在術後1年能恢復運動功能,但成功癒合率與撕裂位置密切相關。
隨機對照試驗證實,修復組的關節疼痛指數改善達70%,優於保守治療的45%。但中央區損傷癒合率僅30-40%,需個別評估。
保守治療包含物理治療與止痛藥物,適用於輕微症狀或高風險患者。部分切除術可立即緩解症狀,但可能加速關節退化。
骨髓刺激技術或幹細胞療法為新興選擇,但證據級別較低。醫師會根據損傷類型、患者年齡與生活型態,提供最適治療組合。
,並以
術前建議進行膝關節MRI檢查確認損傷程度,並遵從醫師指示調整抗凝血藥物使用。手術前3天需避免飲酒,手術當日禁食禁水6小時。此外,可提前與物理治療師討論復健計畫,以縮短術後適應期。
術後初期如何緩解疼痛且避免關節僵硬?術後48小時內可冰敷患處每次15分鐘,每日3-4次以減輕腫脹。醫師會開具非類固醇消炎藥控制疼痛,但需避免過早負重行走。建議每日進行輕微的膝關節屈伸運動,每次5-10分鐘,預防關節沾黏。
修復後多久能恢復日常活動?何時能恢復運動?一般而言,術後2-4週可恢復慢走與輕度家務,但需使用助行器至少6週。完全恢復跑步或球類運動通常需要4-6個月,需待影像檢查確認組織癒合,並通過醫師評估肌力與穩定度後方可進行。
手術後復健期間能否乘坐飛機或長時間乘車?術後1個月內應避免長途旅行,因久坐可能增加血栓風險。若必須乘機,需每半小時活動膝關節並穿著彈性襪。復健中後期(約3個月後)可恢復短程旅行,但需定期伸展肌肉並密切觀察腫脹情況。
修復後若再次受傷,是否會影響原有修復結果?半月板修復成功後,若再次遭受扭轉外力可能導致縫合處撕裂。術後1年內應避免接觸高衝擊運動,並持續強化股四頭肌與核心肌群以穩定膝關節。定期追蹤MRI可及早發現異常,降低二次損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