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疝修復手術是一種用於矯正膈疝的外科手術,主要針對胃或腹腔器官異常移位至胸腔的問題。其核心目的是將脫位的器官復位至正常解剖位置,並修復膈肌缺損,以緩解胃食道逆流症狀、呼吸困難及胸痛等症狀。此手術常與胃底折疊術結合,以強化下食道括約肌功能,改善逆流問題。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和患者狀況,手術可分為兩種主要類型:腹腔鏡微創手術和開放式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透過數個小切口插入鏡頭與器械,利用特製縫線縫合膈肌缺損,並將胃部復位。開放式手術則適用於複雜或反覆發作的病例,需在腹部做較大切口以直接修復組織。
機制上,手術主要透過以下步驟達成效果:1) 將脫位的胃部或腹腔器官推回腹腔,2) 修復膈肌的缺陷以防止再次疝出,3) 若合併嚴重逆流問題,會同時進行Nissen胃底折疊術,形成抗逆流閥門結構。
手術通常在全身麻醉下進行,住院時間約3-5天。腹腔鏡手術需在腹部穿刺3-5個0.5-1.5公分的小切口,而開放式手術則需在上腹部做10-15公分的切口。術後需禁食24-48小時,並依醫師指示逐步恢復飲食。
可能的短期風險包括:感染、出血、麻醉併發症。長期風險可能有食道狹窄(約5-10%)、吞嚥困難或胃排空延緩。腹腔鏡手術後偶見縫線相關併發症,如縫線排斥或膈肌再破裂。
患者需於術前停用抗凝血劑(如阿斯匹靈)至少一周,並控制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禁忌症包括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無法承受麻醉者,或年邁且合併多種慢性病的高風險患者。
手術後需配合飲食調整,如避免高脂食物與睡前3小時禁食。可能需暫時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但需避免與抗凝血藥物產生交互作用。術後復健期間應避免提舉重物至少六週。
長期追蹤顯示,85%患者在手術後五年內症狀顯著改善,胃食道逆流相關住院率降低60%。隨機對照試驗證實腹腔鏡手術的再發率低於開放式手術,且患者生活品質評分提升達40%。
非手術治療包括:質子幫浦抑制劑(如奧美拉唑)控制胃酸,胃食道逆流病飲食管理,或使用H2受體拮抗劑。嚴重病例可考慮內視鏡抗逆流修復術(如Stretta療法),但長期效果可能不如外科手術。
手術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患者需在術前進行胃腸道清潔,並停用抗凝血類藥物以降低出血風險。醫生會根據患者年齡、病史及疝氣嚴重程度,安排心肺功能評估和影像檢查,確保手術安全。手術當日需禁食至少8小時,並攜帶術後使用的止痛藥及護理用品。
手術後多久能恢復正常活動?
傳統開腹手術後平均需住院5-7天,恢復日常活動需4-6週;而腹腔鏡手術可縮短至3-5天住院及2-3週恢復。術後初期應避免提重物、彎腰或劇烈運動,需遵醫囑逐步增加活動量,以減少併發症風險。
術後飲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原則?
術後首週建議採用低脂、高蛋白的半流質飲食,如米漿或蒸魚,避免刺激性食物和碳酸飲料。每餐分為5-6小餐次,進食後保持上半身直立30分鐘,並睡覺時將頭部墊高15公分,以促進傷口癒合及減少胃酸逆流。
腹腔鏡手術和傳統開腹手術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腹腔鏡手術適用於小型滑動型胃食道逆流症,傷口小且復原快,但若患者曾接受過上腹部手術或組織嚴重癒合,可能需改為傳統開腹方式。醫師會根據疝氣大小、解剖結構異常程度及患者全身狀況,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手術後逆流症狀完全消失的機率有多高?
統計顯示,約85-90%患者在手術後症狀明顯改善,但仍有5-10%可能因胃酸分泌異常或解剖結構未完全矯正而持續輕微症狀。醫師會根據術後追蹤結果,可能併用抑酸藥物或調整飲食建議,以提升長期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