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atitis B vaccine

治療概述

乙型肝炎疫苗是一種用於預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動免疫製劑。其主要目的是透過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使接種者在接觸病毒時能有效阻擋感染。此疫苗適用於各年齡層,尤其針對高風險群體(如醫療人員、家庭接觸者及慢性病患者)提供長期保護。

乙型肝炎疫苗的開發基於病毒表面抗原(HBsAg),能有效誘導T細胞及B細胞反應,形成記憶免疫。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將其納入兒童基礎免疫計畫,以阻斷病毒垂直傳播及群體傳播。

治療類型與機制

此疫苗屬於「重組DNA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產病毒表面抗原蛋白,不含活病毒或病毒核酸,因此不會致病。接種後,抗原成分會被抗原呈現細胞捕捉,進一步激活T輔助細胞及B細胞,產生抗-HBs抗體,形成主動免疫記憶。

疫苗通常採用肌肉注射方式施打,接種後約90%的健康成人會在6個月內產生足夠抗體濃度。免疫反應會持續數十年,部分研究顯示保護力可維持20年以上。

適應症

主要適用於未感染且無抗體之各年齡層,包括:

  • 出生24小時內的新生兒(尤其母親為帶原者)
  • 醫療照護人員、實驗室工作人員
  • 慢性肝病、腎衰竭或免疫不全患者
  • 家庭或性伴侣中有感染者

此外,疫苗也用於意外暴露於血液後的緊急預防,通常需配合免疫球蛋白使用。接種對象需排除已有慢性乙肝或急性感染的患者。

使用方式與劑量

標準接種程序為三劑注射,劑量依年齡及體重調整:

  • 新生兒:每劑10微克,於0、1、6個月接種
  • 成人:每劑20微克,採0、1、6個月三劑法
特殊群體如免疫缺陷患者可能需要增加劑量或追加劑。

接種部位通常為上臂三角肌,小兒可選擇大腿前側。完成基礎接種後,建議於接種最後一劑後1-2個月進行抗體效價測試,確認免疫反應。

效益與優點

主要效益包括:

  • 阻斷母嬰垂直傳染,降低新生兒慢性化率
  • 群體接種可大幅減少社區傳播
  • 成本效益高,每劑接種成本遠低於後續治療

與免疫球蛋白相比,疫苗提供持久主動免疫,而免疫球蛋白僅提供短期被動保護。接種後的抗體持久性優於其他類似病毒疫苗,如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

風險與副作用

常見局部反應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紅腫或硬結,發生率約25-30%,通常2-3天消退。全身性反應如發燒、倦怠感約5-10%的接種者會出現,程度多輕微。

嚴重過敏反應極為罕見,發生率低於1/100萬:可能表現為呼吸困難、蕁麻疹或低血壓。若曾對酵母菌或疫苗其他成分過敏者應避免接種。

注意事項與禁忌症

禁忌症包括:

  • 對疫苗任一成分(如酵母蛋白)嚴重過敏
  • 接種前有急性發燒或嚴重感染
免疫不全患者(如HIV患者)需評估接種後抗體產生情形,可能需追加劑量。

懷孕或哺乳期女性可安全接種,疫苗成分不會影響胎兒或嬰兒。接種前應告知醫師過敏史及現病史,以評估接種適應性。

與其他治療的相互作用

目前無已知與其他疫苗的直接交互作用,但建議與其他疫苗間隔至少4週接種。與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同時使用可能降低抗體反應,需在醫師指導下調整接種時機。

與破傷風或百日咳疫苗併用時,建議分開接種部位以利追蹤反應。接種前應告知醫師正在使用的藥物,尤其是影響免疫系統的治療。

治療效果與證據

第三世代疫苗保護率高達95%,新生兒接種後慢性化率可從90%降至接近0%。全球衛生統計顯示,接種率高的國家乙肝盛行率下降超過70%。

長期追蹤研究顯示,抗體水平低於10 mIU/mL者接種加強劑後,90%以上可恢復保護力。疫苗對所有基因型乙肝病毒均有效,包括B/C型等亞洲主要流行株。

替代方案

目前無其他疫苗可完全取代乙型肝炎疫苗功能,但緊急暴露後可使用「免疫球蛋白」提供即時被動免疫,需與疫苗同時接種以達最佳保護效果。

未接種者若不幸感染,需轉為抗病毒治療(如恩替卡韋),但此類治療需終身使用且無法清除病毒,故疫苗仍是首選預防措施。

 

好的,我需要為乙型肝炎疫苗生成五個問題及答案,用繁體中文並符合所有規定。首先,我得確保問題不重複且涵蓋不同方面。治療、副作用管理、生活建議、後續追蹤和療效預期都是關鍵點。 第一個問題可以問接種後的常見副作用,這樣能幫助患者預期並處理。接下來,關於特殊情況下是否需要補打,比如接種後感染,這可能涉及免疫反應的問題。第三個問題可以針對接種疫苗後的飲食或生活建議,這對患者日常照顧有幫助。第四個問題可以是關於接種後的追蹤檢查,確保疫苗效果。最後一個問題可以探討疫苗的保護期限和加強劑次的必要性,這能解答長期保護的疑慮。 要確保每個問題都用不同的角度切入,避免重複。例如,副作用管理、特殊情況、生活建議、追蹤和保護期限。這樣能全面覆蓋不同面向,滿足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同時,答案要簡潔明瞭,提供具體資訊,如副作用的持續時間或檢查項目,增加實用性。 另外,注意使用正確的醫學用語,如「抗體滴度」和「追蹤檢查」,並保持用詞一致。避免任何英文術語,確保內容完全用繁體中文。最後,檢查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問題用包裹,答案用

,並正確使用

標題。這樣就能生成符合要求的FAQ內容了。

常見問題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後,出現注射部位紅腫或發燒是否正常?應如何處理?

接種疫苗後局部紅腫或輕微發燒(38°C以下)屬於常見反應,通常2-3天內會自行緩解。可採用冰敷緩解紅腫,避免搔抓注射部位;若體溫超過38.5°C或症狀持續超過48小時,建議聯繫醫療機構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

如果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後仍感染乙型肝炎,是否代表疫苗無效?

疫苗雖能提供高達90%以上的保護率,但極少數人可能因個體差異導致免疫反應不足。若接種後仍感染,需進行血液檢查確認是否因未完成接種程序、接種時間不足或免疫缺陷導致。此情況下醫師可能調整接種策略或追蹤抗體水準。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期間,是否需要避免特定飲食或活動?

接種後無需特別限制日常飲食,但建議避免過量酒精攝取,因酒精可能影響免疫系統反應。接種當日應避免劇烈運動以減少注射部位不適,但一般日常活動(如散步、輕度工作)不受影響。

完成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後,需要多久進行抗體檢查?

建議在接種完全部劑量後1-2個月進行「抗-HBs抗體測試」,以確認是否產生足夠保護力(抗體濃度≥10 mIU/mL)。若抗體水準不足,醫師可能建議追加劑量或加強免疫接種,以確保長期保護效果。

乙型肝炎疫苗的保護力能持續多久?是否需要定期補打?

疫苗產生的抗體通常可持續10年以上,但保護力因人而異。高風險族群(如醫護人員、家庭接觸者)建議每5年檢查抗體水準,一般接種者若抗體測試顯示保護力充足,通常無需立即補打。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需要更頻繁的追蹤與加強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