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切除術是一種外科手術,用於移除部分或全部胰臟組織,以治療相關疾病或防止病情惡化。此手術主要針對胰臟惡性腫瘤、嚴重損傷或慢性發炎等情況,透過精準切除病變組織來改善患者預後。
手術方式依切除範圍分為全胰切除、胰十二指腸切除等類型,需根據病灶位置與患者整體健康狀況選擇。現代手術常結合腹腔鏡或機器人輔助,以減少創傷並加速復原。
胰腺切除術可分為「胰頭切除術」和「胰體尾切除術」。前者針對胰臟頭部病變,需連帶切除部分十二指腸與膽管;後者則針對中後段病變,可能保留部分胰臟功能。手術機制在於徹底移除病變組織,防止癌細胞擴散或慢性發炎導致器官衰竭。
在機器人輔助手術中,醫師透過微創切口操作精準器械,可減少組織損傷並提升縫合精準度。全胰切除後患者需終身使用胰島素及消化酵素補充劑,因胰臟功能完全喪失。
主要適應症包括胰臟癌、胰管內乳頭狀瘤、胰臟囊腫惡變等惡性病變。對於反覆發作的急性胰臟炎或嚴重外傷導致胰臟破裂,手術也是必要治療手段。
此外,某些遺傳性胰臟疾病如遺傳性胰腺炎,或病變組織已侵犯周圍血管及器官時,醫師可能建議擴大切除範圍以確保徹底治療。
手術需全身麻醉並在手術室進行,時間依切除範圍長達6-12小時。術前需進行影像檢查與生化檢驗,評估病灶位置與患者代謝狀態。全胰切除需配合術後營養支持計畫。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需重建消化道連接,包括胰臟、膽管與腸道的縫合,此步驟需高度精準以避免吻合口漏等併發症。術後住院時間通常為7-14天,需依恢復情況調整。
主要優點包括:
與保守治療相比,手術可直接移除病變組織,避免惡性腫瘤轉移。對胰臟外傷患者,手術能立即止血並防止感染擴散。
常見短期風險包含:
長期風險包括糖尿病、消化吸收不良及營養失調。嚴重併發症如胰腸吻合口漏可能導致敗血症,需緊急再次手術處理。
術前需評估心肺功能及代謝狀態,嚴重凝血異常或全身衰竭患者禁忌執行。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以減少感染風險。
禁忌症包括:
胰腺切除常與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結合,例如術後輔以化療以清除微小病灶。但術後需暫停口服藥物,改用腸外營養支持。
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的患者,組織纖維化可能增加手術困難度。醫師需調整縫合技術以降低併發症風險。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對早期胰臟癌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20-30%,而局部晚期腫瘤患者存活率約5-10%。臨床研究顯示,機器人輔助手術比傳統開腹手術減少30%併發症率。
針對胰臟囊腫,手術切除後復發率低於5%,顯示其根治效果。但全胰切除後糖尿病發生率達100%,需終身胰島素治療。
早期胰臟癌可考慮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therapy)縮小腫瘤後再手術。胰臟囊腫可先以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ERCP)引流觀察。
慢性胰臟炎患者可選擇部分切除或神經阻斷手術緩解疼痛,而非完全切除。但這些替代方案可能無法根治惡性病變。
多数患者在胰臟切除後需長期依賴胰島素,因手術可能影響胰臟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醫師會根據殘留胰臟功能及血糖控制情況調整劑量,部分患者可能逐漸恢復部分胰島素分泌能力,但多數需長期皮下注射或使用胰島素泵。定期監測血糖及與醫師溝通調整藥物是關鍵。
術後飲食有哪些必須避免的食物類型?術後初期應避免高脂、高纖維及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品、全穀類、辣椒等,以減少消化不良或腹瀉風險。建議採用低脂高蛋白飲食,分為5-6小餐次進食,並諮詢營養師制定個人化飲食計畫,避免血糖波動或胰酶不足導致的消化問題。
術後何時能恢復日常活動?復健過程有何注意事項?一般而言,輕微活動可於術後2-4週開始,但需遵從醫師指示。復健初期以步行、深呼吸運動為主,逐漸增加上肢動作訓練以恢復腹肌力量。需避兇劇彎腰、提重物等動作至少6週,並定期追蹤評估腹部縫合處恢復情況。
手術後的胰臟代償功能不足如何管理?若殘留胰臟無法分泌足夠消化酵素,醫師會處方胰酶補充劑(如pancreatic enzyme supplements),需随餐服用以改善脂肪吸收不良。同時需監測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狀況,必要時配合維生素補充。定期進行腹部超音波或血糖指數檢查,以評估代償功能變化。
術後追蹤檢查的頻率及項目有哪些?術後首年需每3-6個月進行腹部影像檢查(如CT或MRI)及腫瘤標記檢測,之後視病情調整為每年一次。血糖、肝功能、胰臟酶指數等血液檢查需每3-6個月追蹤,若出現腹痛或消化異常應立即就醫。長期追蹤可早期發現併發症或復發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