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切開術置管手術(Myringotomy with tube insertion)是一項常見的耳科微創手術,主要用於緩解中耳積液及改善聽力問題。此手術透過在鼓膜開一小口,將中耳內積聚的液體引流,並置入通氣管以維持中耳通氣。此治療對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反覆急性中耳炎患者尤為有效,能避免因長期積液導致的聽力損傷及語言發展延遲。
手術通常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進行,全程約15-30分鐘,大部分患者可在門診完成。其核心目標在於恢復中耳壓力平衡,促進黏膜功能恢復,並減少感染反覆發作的風險。近年來因技術進步,此手術成為中耳疾病的首選治療之一。
此手術分為「鼓膜切開」與「通氣管置入」兩階段。首先以顯微器械在鼓膜製造2-3毫米的切口,排出中耳液體後,立即置入特製的硅膠或金屬通氣管。通氣管能調節中耳壓力,預防液體再次積聚,並促進黏膜上皮正常代謝。
通氣管的材質與大小會根據患者年齡調整,兒童多使用直徑0.5-1.2毫米的短_term型,成人則可能選擇較長效型。其作用機轉在於建立中耳與外耳道的永久通道,直到管體被自然排出,平均留置時間為6-18個月。
主要適用於以下情況:
對於接受抗生素治療無效,或因免疫缺陷容易反覆感染的患者,此手術能有效阻斷惡性循環。但需配合耳鼻喉科醫師評估患者整體狀況後進行。
手術通常在耳鼻喉科診所或手術室進行,兒童需全身麻醉,成人多使用局部麻醉。過程包含:
無需住院,但需遵從醫師指示使用抗生素耳滴劑及口服藥物。通氣管大小及類型會根據患者年齡、病史調整,幼兒多使用短效型以避免長期耳道阻塞。
主要效益包括:
與傳統藥物治療相比,此手術能立即解決中耳通氣問題,避免液體長期累積導致鼓膜損傷或聽小骨硬化。通氣管設計能維持中耳通氣長達數月,提供持續的治療效果。
可能出現的短期風險包括:
較嚴重但罕見的併發症包括:
術前需注意:
禁忌症包含:
需與抗生素治療配合使用,術後3天內可能需使用類固醇耳滴劑。若患者正在接受抗凝血治療(如warfarin),需先調整藥物濃度。與腺體切除術合併進行時,需評估手術順序與麻醉風險。
與聽力輔助設備無直接交互作用,但置管期間需避免耳道進水,故游泳或沐浴時需使用耳塞。若同時使用鼻用類固醇噴霧,需遵從醫師指示調整使用時間。
臨床研究顯示,接受手術的患者中耳積液清除率達95%,聽力改善平均提升20-30分貝。長期追蹤顯示,反覆感染次數可減少70%以上,尤其對3歲以下兒童的語言發展恢復有顯著效益。
隨機對照試驗證實,置管組的聽力穩定性明顯優於藥物治療組,且通氣管留置期間可有效防止液體再積聚。此療效在慢性中耳炎患者中持續6-12個月,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對中耳疾病的治療指引。
非手術選擇包括:
替代手術方式包含:
手術前需要做哪些準備?是否需要禁食?
進行鼓膜切開術搭配通氣管置入術前,兒童患者通常需禁食4至6小時,成人則依醫師指示調整。需事先告知醫師過敏史或正在使用的藥物,並避免耳道內使用耳蝦或耳用藥物至少3天。手術當日需保持耳周清潔,以降低感染風險。
術後耳部分泌物是否正常?需如何處理?
手術後短期內可能有淡黃色分泌物,屬正常反應,可輕柔擦拭外耳道。若分泌物轉為黃綠色、伴隨耳痛或發燒,可能為感染跡象,應立即就醫。避免自行掏耳或使用耳滴,需遵從醫師指示使用抗生素耳滴劑。
置入通氣管後,多久能恢復正常聽力?
大多數患者在手術後1至2週內聽力會顯著改善,因中耳積液排出後壓力恢復平衡。但若長期存在聽力障礙或伴隨中耳結構受損,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恢復,需定期追蹤聽力檢查。
術後洗澡時如何保護耳朵?能否游泳?
洗澡時可使用專用耳塞或防水敷料防止水分侵入,水溫過高可能刺激耳道需避免。游泳需等待手術後至少4至6週,且應使用耳塞,水質不潔的環境(如池塘、海灘)建議延後至通氣管脫落後。
通氣管會自行排出嗎?需多久回診確認?
絕大多數通氣管會在6至12個月內自然脫落,並隨耳垢排出。脫落期間可能無明顯感覺,需每3至6個月回診以內視鏡檢查確認狀態。若通氣管長期未脫落且引起耳道阻塞,可於門診以簡單方式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