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孢疹測驗(Monospot test)是一種快速血液檢查,主要用於診斷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俗稱「接吻疾病」)。此測驗透過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異嗜性抗體,以判斷是否感染 Epstein-Barr virus(EB病毒)。作為門診常見的篩檢工具,單孢疹測驗具有操作簡便、結果快速的特性,適合用於疑似病例的初步篩選。
此測驗的關鍵在於快速鑑別診斷發燒、淋巴結腫大及肝脾腫大的症狀,協助醫師排除其他類似症狀的疾病,如細菌性咽喉炎或肝炎。不過需注意,單孢疹測驗並非絕對準確,常需搭配其他檢查以確認診斷。
單孢疹測驗歸類為免疫學檢驗中的凝集反應測試,其原理在於檢測血漿中是否存在異嗜性抗體。這些抗體在EB病毒感染後約1至2週會顯著上升,與測驗中的紅血球表面特定抗原結合,產生可視化的凝集現象。
此測驗的特異性高達80-90%,但早期感染可能呈陰性反應,因此臨床醫師常會建議2週後復查,或併用EB病毒抗體測定(如VCA-IgM)以提高診斷準確度。測驗過程僅需抽取少量靜脈血,約30分鐘內即可得出結果。
主要適用於疑似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的患者,典型症狀包括持續性發燒、頸部淋巴結腫大、咽喉炎及肝脾腫大。當患者症狀符合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臨床指標時,此測驗可作為第一線篩檢工具。
此外,此測驗也用於鑑別診斷其他類似症狀的疾病,例如細菌性咽喉炎或自體免疫相關的淋巴結病變。但需注意其無法區分EB病毒的初發感染與潛伏感染,因此需結合臨床資料判讀。
測驗採用血液檢體,通常抽取2-3毫升靜脈血,無需空腹或特殊準備。檢體送至實驗室後,技術人員將血漿與特定紅血球抗原混合,觀察是否產生凝集現象。
結果判讀分為陰性、弱陽性及陽性三級,陰性結果在發病初期(10天內)可能不準確,需在症狀出現2週後重複測驗。此測驗本身無劑量問題,但結果需結合其他實驗室指標(如白血球異常、肝功能異常)進行整體評估。
此測驗在資源有限的醫療環境中尤為實用,能快速篩選出需要隔離或抗病毒治療的患者,避免併發症如脾臟破裂的風險。
主要限制在敏感度與特異度的時間差異:在感染初期(第一週)可能呈現假陰性,而其他病毒感染(如風疹、自體免疫疾病)可能導致假陽性結果。誤判可能導致誤診或延誤治療。
需特別注意:18歲以下患者可能出現較低陽性率,且懷疑嚴重肝脾併發症時,應配合影像學檢查。禁忌症方面,此測驗本身無絕對禁忌,但近期接受血漿替換治療或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影響結果。
執行前需告知患者過去的自體免疫病史,並在結果異常時建議進行確認性測驗,如EB病毒抗體IgM/IgG分型或PCR病毒量測定。
此測驗本身不涉及藥物或治療相互作用,但若患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可能影響抗體生成而降低測驗準確度。與其他診斷程序的關聯性主要在於結果整合,例如:
根據多項研究,單孢疹測驗在症狀出現2週後的敏感度達85-95%,但對病程第一週的準確度僅約50%。大型研究顯示,結合測驗結果與臨床症狀的診斷準確率可提升至90%以上。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對典型症狀患者,單孢疹測驗陽性即可支持診斷,但非典型案例需進一步進行EB病毒特異性抗體測試。此測驗的普及化使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的診斷週期縮短至1小時內。
若單孢疹測驗結果不確定時,可選擇以下替代或補充檢查:
在資源充足的醫療環境中,常見的診斷流程為:單孢疹測驗篩選→陽性者追蹤特異性抗體→陰性者進行PCR或骨髓檢查排除其他血液疾病。
陽性結果確認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後,患者需充分休息至少2-4週,避免劇烈運動以防脾臟腫大破裂。醫師可能建議退燒藥緩解症狀,但需避免阿斯匹靈(18歲以下可能引發雷氏症候群)。飲食宜清淡,並完全避免酒精至少1個月。
若Monospot 檢查結果為陰性,但症狀持續,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Monospot 檢查在感染初期(1-2週內)可能因抗體尚未生成而呈假陰性。若症狀持續,醫師可能建議2週後重複測試,或直接進行EBV特異性抗體(如VCA-IgM)或血液檢查,以確認診斷。
接受Monospot 檢查前是否需要特殊準備?檢查過程是否具侵入性?Monospot 檢查僅需抽血,無需空腹或特殊準備。檢查過程為非侵入性,但可能有抽血部位的暫時性疼痛或瘀血。建議穿著方便挽袖的衣物以利操作。
Monospot 檢查結果異常時,是否需要立即用抗生素治療?Monospot陽性代表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此病多由EB病毒引起,屬自限性疾病,抗生素(如青黴素)通常不適用,因病毒性感染對抗生素無效。治療以症狀緩解為主,僅在併發細菌感染時使用。
接受Monospot 檢查後,多久能取得結果?結果可能受哪些因素影響?檢查結果通常在1-2小時內可得,但若需送至外部實驗室可能延長至1-2天。結果可能受感染時間點影響,例如發病初期抗體不足可能導致陰性,或某些自體免疫疾病干擾結果,需結合臨床症狀綜合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