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治療主要透過直接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s, DAAs)清除病毒,避免肝臟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進展。此治療方案適用於所有基因型感染,治療週期短且治愈率高,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標準治療方式。
治療目標在於達到「持續病毒學應答」(SVR),即完成治療後12週血中檢測不到病毒RNA。此療法已取代傳統干擾素治療,大幅降低副作用並提高患者接受度。
DAAs分為多種作用機制:NS3/4A蛋白酶抑制劑阻斷病毒蛋白切割,NS5B聚合酶抑制劑中止RNA複製,而NS5A抑制劑則干擾病毒組裝。常見藥物組合包括索非布維(Sofosbuvir)、雷迪帕維(Ledipasvir)等。
適用於所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包括合併肝硬化、HIV感染或腎臟病患。亦用於急性丙型肝炎早期治療,以及肝臟移植後的病毒再感染預防。
特殊族群如年長者或合併其他代謝疾病者,需經醫師評估後調整方案。此治療不適用於未經診斷的其他肝炎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共感染需並用抗HBV藥物)。
治療方式以口服藥物為主,每日1-2次,通常為固定劑量無需調整。完整治療週期多數為8-12週,但肝硬化患者可能需延長至12週。
劑量計算主要基於基因型與肝功能狀態:Child-Pugh A級肝硬化患者可使用標準劑量,嚴重肝損傷患者需避免使用特定藥物如西咪匹維(Cimegovir)。
優點包含:
此療法可逆轉部分肝纖維化,並降低肝癌風險。臨床試驗顯示,完成治療後肝臟硬化的Child-Pugh分級有30-50%改善。
常見輕微副作用包含頭暈(10-15%)、疲勞感(約20%)及輕微腹瀉。少數患者可能出现失眠或關節痛,通常在治療後數週內緩解。
嚴重但罕見的風險包括: 心電圖QT延長(需定期監測)、肝衰竭惡化(特別是合併嚴重代償不良肝硬化者)。若出現黃疸加劇或意識混亂應立即就醫。
禁忌症包含對藥物成分過敏、嚴重未代償肝硬化(Child-Pugh C級)及特定藥物交互作用。治療期間嚴禁飲酒,因酒精可能加劇肝臟損傷。
DAAs與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可能降低藥效,需調整劑量。與華法林等抗凝血劑合併使用時需監測INR值。使用蛋白酶抑制劑時需避免與特定抗生素(如泰利霉素)同時服用。
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器官移植患者,需在專科醫師監控下使用。所有用藥前必須進行全面藥物交互作用評估。
大型臨床試驗顯示,無肝硬化的患者治愈率達97%,連帶有肝硬化的患者亦可達90%以上。基因3型患者可能需要加入利巴韋林以提升效果。
5年追蹤研究顯示,達爾塔病毒合併感染者使用特定藥物組合可維持85%的持續病毒學應答。肝臟組織活檢顯示60%的纖維化程度在治療後降低一個等級。
若對DAAs不耐受或治療失敗,可考慮 older regimen如干擾素+利巴韋林,但其副作用嚴重且治愈率僅60-70%。基因4型患者在特定條件下仍可能使用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
開發中藥物如NS3/4A抑制劑新劑型正在臨床試驗階段,但目前仍以現有DAAs為首選方案。
治療期間建議避免饮酒,因酒精可能加劇肝臟損傷。若正在服用其他藥物或保健品,需提前告知醫師,部分成分可能影響藥物代謝。建議採用高蛋白、低脂飲食,並保持規律進餐以緩解可能的胃腸不適。
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可能引起哪些常見副作用?如何緩解?常見副作用包括疲倦、肌肉骨骼疼痛及頭暈,通常在治療初期出現。輕微症狀可透過充分休息和熱敷緩解;若症狀嚴重,醫師可能調整藥物劑量或開具輔助用藥。定期通報症狀變化至醫療團隊是關鍵。
治療期間是否可以進行劇烈運動或長時間工作?治療初期建議避免過度消耗體力的活動,因疲勞可能加劇副作用。可選擇輕度有氧運動如散步,並確保每日充足睡眠。若工作需體力勞動,應與醫師評估後調整工作強度,避免肝臟負擔過重。
完成治療後,多久需要進行追蹤檢查?治療結束後12週及24週需接受血液檢測,確認病毒是否完全清除。若首次追蹤顯示持續病毒學回應(SVR),通常代表治癒;但若曾有嚴重肝硬化,醫師可能建議每6至12個月追蹤肝臟功能及超音波檢查。
丙型肝炎治療的治癒率受哪些因素影響?治療成功機率與病毒基因型、肝硬化程度及患者年齡相關。新型直接抗病毒藥物(DAA)對大多數基因型的治癒率可達95%以上,但若併發嚴重肝硬化或未完整遵從用藥計畫,可能降低療效。定期回診監測是確保治療成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