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modialysis catheter placement

治療概述

血液透析導管置入是一項用於急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血管通路手術。該治療透過將特殊導管置入靜脈,建立血液透析時的血液回圈路徑,使廢物與水分能有效排除。此方法常見於急性腎損傷患者或等待永久性血管通路(如動靜脈廔管)成熟前的過渡期使用。

手術主要分為中心靜脈導管與隧道式導管兩種類型,可立即提供血液透析功能。其核心在於維持患者腎功能衰竭期間的代謝平衡,避免尿毒症症狀惡化,是末期腎病患者重要的生命支持技術。

治療類型與機制

中心靜脈導管通常置入鎖骨下靜脈或頸內靜脈,末端延伸至右心房附近。透析時導管的兩根管腔分別用於抽血與回血,形成體外循環路徑。隧道式導管(如 Hickman 或 Groshong 型)則經皮下隧道化設計,降低感染風險且可長期使用。

導管材質多為高彈性硅膠或聚氨酯,表面塗層技術可減少血栓形成。其血液流速需達300-350ml/分鐘方能滿足透析需求,置入位置與導管長度需根據患者解剖結構精準調整。

適應症

  • 慢性腎衰竭患者等待動靜脈廔管成熟(通常需4-6週)
  • 急性腎損傷需緊急透析的患者
  • 反覆動脈採血困難的嚴重腎衰竭患者

適用於雙側上肢靜脈條件不佳、無法建立自體廔管的患者。當患者心機能不全需要快速體液調節時,導管置入能快速建立高效率血液通路。

使用方式與劑量

手術通常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經頸內或鎖骨下靜脈穿刺後置入導管。置管深度需精確測量,末端需位於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手術時間約30-60分鐘,置管後需立即進行X光確認位置。

導管使用期間需嚴格遵循護理指引:每日消毒接頭、週期性沖洗預防血栓,單次透析使用時間不可超過12小時。長期留置導管者需每4-6週評估血流速度,確保通暢性。

效益與優點

  • 立即可用的透析通路,解決急性患者的緊急需求
  • 適應不同解剖結構限制的患者族群
  • 可兼作血液採樣及營養輸注的多用途通道

隧道式導管的感染率低於非隧道式設計,且能承受較高血流速率。其柔軟材質減少血管損傷風險,適合長期使用(可達數月至一年以上)。

風險與副作用

嚴重併發症包含:血栓性靜脈炎(發生率約15-20%)、導管相關敗血症(年發生率10-15%)。置管後3-5天可能出現穿刺部位紅腫痛,需密切觀察感染徵兆。

長期留置可能導致中心靜脈狹窄(年發生率2-5%),偶見氣胸或心包填塞等急症。導管尖端移位或血栓形成會導致透析不充分,需立即進行影像學檢查。

注意事項與禁忌症

禁忌症包括置管部位現存感染、凝血功能異常(如INR>1.5)、嚴重凝血因子缺乏。糖尿病患者需加強血糖控制以降低感染風險,血友病患者必須預防性使用止血劑。

置管後需避免穿刺側上肢提重物,沐浴時需防水套保護接頭。若出現發燒、導管出口化膿或突然流量下降,應立即就醫。

與其他治療的相互作用

抗凝血劑使用需調整劑量:肝素封管液與全身抗凝治療可能加劇出血風險。與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合併使用時,需加強皮下出血監測。

與中心靜脈導管共用患者,需避免同一血管區域放置多根導管以防止狹窄。接受放射線檢查時需注意導管材質對影像的影響,可能需臨時移除。

治療效果與證據

臨床研究顯示,隧道式導管的1年保留率約70-80%,急性腎衰竭患者置管後血清肌酸酐清除率可提升40-60%。導管相關感染率與護理技術直接相關,專業照護中心的感染率低於一般病房。

與自體動靜脈廔管相比,導管初期透析效率較高但長期感染風險高3-5倍。隨機對照試驗證實,預防性使用抗菌敷料可降低感染率達30%。

替代方案

  • 自體動靜脈廔管:長期使用感染率低,但需要4-6週成熟期
  • 人工血管移植物:適用動脈狹窄患者,血流量可達300ml/分鐘以上
  • 股靜脈臨時導管:僅適用短期使用(<3週)

替代方案選擇需評估患者血管條件與預期使用時間。廔管成功率在台灣地區約65-75%,需手術前進行血管多普勒檢查評估血管直径與血流速度。

 

好的,我需要為血液透析導管置入的常見問題生成五個問題與解答。首先,得確保問題不重複且涵蓋不同面向,像是治療前的準備、副作用管理、生活上的注意事項、術後護理以及治療成效等。要避免基礎定義問題,所以不能問「什麼是血液透析導管置入?」。 第一個問題可以考慮手術前的準備步驟,比如患者需要做哪些準備。這樣既實際又有幫助。接下來,關於置入後的感染風險,患者可能想知道如何預防,這涉及護理方法。第三個問題可以針對活動限制,比如置入後能做哪些運動,這對生活品質很重要。第四個問題可以探討置管後的疼痛管理,畢竟患者可能擔心不適。最後,可能需要說明置管的預期使用期限和更換頻率,這涉及治療的長期規劃。 要確保每個問題都不同,且答案詳細。例如,關於活動限制,要建議哪些運動可以做,哪些要避免,並提到穿刺部位的保護。在感染預防方面,要提到清潔步驟和異常症狀的處理。疼痛管理部分,可以解釋常見的不適程度和緩解方法。使用期限則需說明平均時間和更換的注意事項。 另外,必須使用繁體中文,避免任何英文字詞。標籤要正確,問題用包起來,答案用

。檢查是否有重複內容,確保每條資訊都是新穎且有用的。最後,確認格式符合要求,沒有標題編號,結構正確。

常見問題

置入血液透析導管前,患者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置管前需進行血液凝固功能檢查及感染篩檢,並由醫師評估血管條件。患者需提前告知過敏史、正在使用的藥物(如抗凝血劑),並避免置管側手臂進行劇烈活動。手術當日需禁食4至6小時,並由家屬陪同以便手術後觀察。

置管後如何預防導管相關感染?

每日需用專用消毒液清潔穿刺點,覆蓋敷料須保持乾燥無滲液。避免穿刺側手臂提重物或測血壓,沐浴時需以防水敷料保護,若出現紅腫、發熱或分泌物應立即就醫。定期追蹤血液培養可早期發現潛在感染。

置管後是否能正常活動?有哪些動作需特別注意?

輕微活動如散步或日常家務可維持,但需避免置管側手臂舉高過頭、提超過1公斤重物,以及接觸髒水環境。睡覺時建議使用枕頭支撐置管側,防止導管移位。劇烈運動或接觸性運動需經醫師同意後才能進行。

導管置入後出現疼痛或腫脹,應如何應對?

輕微不適可冰敷穿刺點緩解,但劇烈疼痛或持續腫脹可能提示血栓或感染,需立即就醫。日常可穿著鬆身衣物減少摩擦,避免穿刺部位彎折。醫師可能開具局部麻醉凝膠或短期止痛藥,但不可自行服用抗炎藥物。

血液透析導管的使用期限與更換頻率是什麼?

临时導管(如股靜脈導管)建議使用不超過4週,隧道式導管(如 Hickman 管)可維持數月至數年,但需每4週更換敷料,每週檢查導管位置。長期使用需定期接受X光檢查確認導管頭端位置,若出現血流不足或阻塞跡象,需由專科護理師評估是否需清洗或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