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訪問(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是一種以談話為基礎的行為治療法,主要用於協助患者解決內在掙扎,增強改變的動機。其核心在於透過諮商師與患者的互動,引導患者自我覺察,並在尊重患者自主性的前提下,協助其做出健康行為的轉變。
此治療法特別針對「動機不足」的問題,常見於成癮行為、慢性病管理或心理問題的治療初期。MI透過「合作式對話」取代傳統說教模式,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參與意願,被廣泛應用於醫療與心理諮商領域。
動機訪問屬於「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模式,主要透過四個核心原則運作:表達同理心、處理掙扎、避免對抗、激發內在動機。治療師會運用傾聽、提問與反饋技巧,幫助患者探索自身價值與目標,進而縮小「想改變」與「實際行動」的差距。
其作用機制包含:
動機訪問適用於需行為改變的多種情境,包括酒精或藥物濫用、菸癮戒除、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的治療依從性提升,以及心理問題如焦慮症的初期動機建立。尤其對「處於改變準備階段初期」的患者效果顯著。
此外,此治療亦常見於醫療場景中的預防性諮商,例如協助患者改善運動習慣或飲食結構。其非侵入性設計使其適合各年齡層,但需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諮商師執行。
動機訪問通常以單次45至60分鐘的個別諮商進行,一般建議4-6次為一完整療程。治療師會根據患者需求調整次數與頻率,例如成癮治療可能需配合週期性追蹤。
治療過程包含四個階段:建立關係、探索動機、協調改變策略、強化動機。所有對話均以開放式問題驅動,並避免直接給予建議。患者需保持主動參與,治療師僅扮演引導角色。
動機訪問的優勢在於其靈活性與低副作用風險,主要效益包括:
此療法亦能降低醫療成本,因透過行為改變可減少後續併發症。對患者而言,非權威式的互動能降低抗拒,提高長期依從性。
動機訪問本身無生理副作用,但可能引發情緒反應。部分患者可能在探討敏感議題時感到焦慮或沮喪,尤其在觸及未處理的創傷事件時需謹慎。
重要注意:若患者在諮商後出現持續性情緒波動,應立即轉介至精神科評估。治療師未經足夠訓練可能誤解患者動機,導致療效不佳。
禁忌症包括嚴重認知障礙(如思覺失調急性發作期)、自殺傾向未穩定控制者,以及抗拒談話治療的患者。治療前需評估患者當前心理狀態與治療意願。
進行治療時需遵守「非評判態度」原則,諮商師不得強迫患者接受特定建議。若患者處於急性危機狀態(如藥物戒斷症狀),應優先處理生理問題後再進行MI。
動機訪問可與藥物治療同步進行,例如在酒精戒癮治療中搭配抗癮藥物。與認知行為療法(CBT)結合時,MI可先建立動機,再以CBT深化行為修正。
需避免與「權威指令式」治療模式混用,例如強制行為規範可能削弱MI的成效。治療師需整合患者現有的治療計畫,確保策略一致性。
多項實證研究顯示,MI在戒菸、飲酒過量等領域成效顯著。例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指出,MI組別的戒菸率比傳統諮商高40%。在慢性病管理中,MI可提高藥物服用率達65%。
元分析結果顯示,MI在6至12個月的追蹤期間,動機維持水準高於對照組。其效果在文化差異較小的亞洲人群中同樣適用,但需適度調整溝通方式以符合在地語境。
若MI效果有限,可選擇替代方案包括:
選擇替代方案時需評估患者個別需求:若動機問題為主因則MI優先;若存在嚴重認知偏差則CBT更適宜。複雜案例常採「階梯式治療」,先以MI建立動機後再進行深度心理治療。
接受動機式訪談前,建議先整理自身對問題行為(如成癮、健康習慣改變等)的想法與感受,並明確希望改善的目標。與治療師首次會面時,可說明個人的困擾程度與改變動機,有助治療師制定個人化策略。治療前保持開放心態,並確保有足夠時間專注於對話,以提升治療成效。
在動機式訪談中感到抗拒或情緒波動是正常反應嗎?如何應對?治療過程中出現抗拒或情緒波動屬於正常現象,這顯示個案可能正在處理深層衝突。治療師會透過反饋(如重述、肯定感受)緩和抵觸,並引導個案探索「改變」與「不改變」的利弊。若情緒過於強烈,可暫停對話、深呼吸,或與治療師坦誠討論當下的感受,以調整對話節奏。
動機式訪談的治療頻率和總次數大約是多少?治療頻率通常為每週或每兩週一次,每次約50分鐘,整體次數因個人需求而異。輕度問題可能需4-6次,複雜問題則可能延長至10次以上。治療師會根據動機強度、行為改變程度及進展速度,動態調整治療計劃。
日常生活中如何配合動機式訪談的治療效果?治療外可透過寫日記紀錄改變過程中的思緒與行為,例如追蹤飲食、運動或情緒起伏。此外,建立支持系統(如與家人溝通目標、加入同儕團體)能強化動機。治療師可能也會建議具體行動步驟,如設定小目標或使用「自我監測」工具,以鞏固療效。
完成動機式訪談後,如何避免舊有問題復發?治療結束後,建議定期與治療師進行追蹤諮詢,或主動回顧治療中學到的技巧(如衝突解決、動機強化)。當面臨誘因或回歸舊習慣時,可運用「自我對話」技術(如反問自己「這選擇是否符合我的長期目標?」)來維持改變動機。持續參與健康社群或設定階段性目標,也能降低復發風險。